欢 迎 访 问 卢 昌 海 个 人 主 页

除了自己的无知,
我什么都不懂。

-苏格拉底

 
信 息
 
 
 
All English Contents
作品列表 | 电子图书
站长简介 | 常见问题
版权说明 | 电子邮箱
 
统 计
 
 
 
自 2017-06-16 以来
本文点击数
8,894
自 2008-02-01 以来
本站点击数
32,186,287
昨日点击数 6,961
今日点击数 3,940

喜欢本人文字的读者
>>> 欢迎选购本站电子书 <<<

微言小义 (2017.04 - 2017.05)

- 卢昌海 -

站长的 “微博” 帐号
>>>>>> Twitter | Mastodon <<<<<<

全部 理科 文史 书话 其它

博 文

注 释

「被虐待的儿媳做了婆婆, 仍然虐待儿媳; 嫌恶学生的官吏, 每是先前痛骂官吏的学生……」——鲁迅, 1923 年 12 月 26 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讲话。 我旧微博中引述的许广平后来的变化正应了鲁迅的评语。

发布于 2017-04-01

所提到的旧微博为 2016-08-21 的微博。

趁这个没什么人看微博的后半夜时段发一条 “花心” 微博吧。 自翁美玲之后终于又看到一个比较喜欢的黄蓉形象了, 不过片子本身好不好不知道。

粗略看了些片段, 发现翁美玲版在化妆、 衣着等方面对后续版本的影响相当大, 几乎所有角色一亮相就能凭翁美玲版的印象认出来。 另外, 郭靖的演员有些逊色——倒也未必关乎演技, 而是长相比较机灵, 演气质憨笨的郭靖, 不免带点聪明人装傻的感觉。

改编剧情的导演没一个懂武侠的。 欧阳克向完颜洪烈手下引见欧阳峰时, 书中恰如其分地写道彭连虎、 沙通天等人一齐躬身唱喏, 显得既敬且畏, 复大有谄媚之意。 被导演改成了彭连虎等人一同冷嘲热讽, 藐视欧阳峰, 看来是导演借给了他们几个胆子。

发布于 2017-04-01

这几条微博所提到的是 2017 版的《射雕英雄传》, 黄蓉、 郭靖系李一桐、 杨旭文所饰。

后两条微博为数日之后所发。

在所有金庸小说里, 我印象最深——并且也觉得最美——的场景是被金庸罕有地称为 “武林中第一美人” 的黛绮丝破冰进入碧水寒潭的场景。 可惜《倚天屠龙记》不若《射雕英雄传》那样受导演青睐, 反复重拍, 而且黛绮丝并非女主角, 恐怕不会有导演用足够漂亮的演员来演绎她——影视剧相对于书的一个很无奈的缺陷便是演员太贵, 次要角色不得不各方面都次。

发布于 2017-04-02

《鲁迅全集》里有一些注释在我看来是糟粕。 全集作为资料类的书, 编者提供资料性的注释并无不可, 但不宜掺入诸如 “事实上, 郭沫若也重视翻译…… 鲁迅的意见也不能看作针对个人的” 那样属于编者自己的解读, 更不宜采用 “事实上” 那样断然的口吻——而且那口吻跟前面的 “似因” 那样的不确定性还是语气矛盾的。

特别讨厌这种在别人的全集里掺入私货的编辑, 这种私货往往是基于主流意识形态对人物作出臧否, 对事件作出定性, 透着一股政治课上的馊味。

同样的编辑, 在作资料性的注释时懂得语气的谨慎, 一转入主观或意识形态为后盾的解读则趋于断然, 这是 “人往往在做明智的事情时谦逊谨慎, 在做愚蠢的事情时气壮山河” 的一个例子。

发布于 2017-04-03

所举的例子是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版《鲁迅全集》第一卷中 “未有天才之前” 一文的第 4 条注释, 内容为: “……这里所说似因郭沫若的意见而引起的…… 事实上, 郭沫若也重视翻译…… 鲁迅的意见也不能看作针对个人的。”

“人往往在做明智的事情时谦逊谨慎, 在做愚蠢的事情时气壮山河” 是我 2017-03-31 微博的内容。

越是符合心理需要的命题越是该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

包治百病的灵药, 预知未来的灵算, 电话里听来的自己得巨奖的消息, 课堂上学来的执政党伟大光荣正确的说法, 经书中看来的全能至善的上帝关照世界的故事…… 皆属此类。

发布于 2017-04-04

后一条微博发布于 2017-04-05。

科普——按我个人的喜好——不仅要介绍科学知识, 更应该介绍科学方法, 破除思维误区, 澄清似是而非的推理。 从这个意义上讲, 谈宗教并非离科普很远, 因为宗教的繁盛离不开几种最浅白, 然而流布最广的思维误区及似是而非的推理。

若没有科学方法, 若思维误区和似是而非的推理得不到破除和澄清, 则科学知识完全可以选择性地被迷信和宗教所利用。 事实上, 乡村里的巫婆、 历史上的传教士, 乃至某些街头的骗子往往正是比他们的受众多懂一些科学知识的人。

发布于 2017-04-06

物理学家爱探究巧合问题, 比如宇宙当前的物质与真空的能量密度为何恰巧相当? 金庸小说也有几个巧合问题: 比如周伯通明明挡不住 “碧海潮生曲”, 黄药师为何跟他耗了十五年, 在郭靖登岛之日才恰巧大显身手? 比如萧远山为何时隔数十载, 在萧峰身世之谜被揭, 欲寻线索时才开始复仇, 且屡次恰巧赶在萧峰之前?

发布于 2017-04-07

一直很纳闷那些留大胡子的人吃饭喝汤该有多麻烦。 鲁迅只在上唇留了点小胡子, 就已感觉不便, 在《说胡须》一文中写道: “今天喝茶之后, 便看书, 书上沾了一点水, 我知道上唇的胡须又长起来了…… 我又要照例的剪短他, 先免得沾汤带水……”

发布于 2017-04-08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 但魄力究竟雄大…… 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 就如将彼俘来一样, 自由驱使, 绝不介怀。 一到衰弊陵夷之际, 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 每遇外国东西, 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 推拒, 惶恐, 退缩, 逃避, 抖成一团, 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鲁迅

发布于 2017-04-09

常规逻辑 vs 宗教逻辑

发布于 2017-04-10

华人在美国, 有点像代数数在实轴, 比例不大, 却似乎是稠密的, 几乎可以归纳出一个 “华人稠密定理”: 在美国的任一小镇、 任一大学、 任一景点、 任一旅馆、 任一赌场、 任一购物中心…… 必定能遇到华人。

发布于 2017-04-15

我最近的一本书被要求对所有英文提供中文翻译, 不知这种书中不能夹带纯英文的要求是出版社的规定还是全国性的政策? 印象中某些董桥散文的简体版就是带纯英文的。 其实纯英文无非是一个语言门槛, 跟技术性书籍的数学门槛一样, 都不过是对读者群体的选择, 何必强加规定? 更何必对数学门槛和语言门槛厚此薄彼?

发布于 2017-04-16

所提到的我最近的一本书是 我的 “微言小义”

「有时候, 作为一种自我保护, 为避免被指控为自视太高, 我们宣称工作只是为了好玩。 但那其实不是全部。 我们——指粒子物理及相关领域如宇宙学和天体物理中的物理学家群体——的心中有一个历史目标, 那就是用几条简单规律来解释万物为何是这样的。 这是牛顿的梦想, 也是我们的梦想。」——史蒂文·温伯格

发布于 2017-04-16

Ref: Facing Up.

收到编辑寄来的一份出版规范文件, 其中的规范之一是严禁使用 “穆斯林恐怖分子” “伊斯兰恐怖分子” 等词语。 看来需大力普及 T(x)∧x∈M ≠ ∀x∈M T(x)。

这份文件并非馈赠, 而是要我对书稿中有关宗教的文字作出 “自裁”。 其实回避一些词语倒不难, 麻烦的是 “宣传无神论和普及科学常识时, 要用事实说话, 防止批判宗教” 那样的笼统条款——因为在很多时候, “用事实说话” 本身就已经是批判宗教了。

发布于 2017-04-17

后一条微博发布于 2017-04-18, 所提到的书稿指 我的 “微言小义”

有博友让我推荐《纯粹理性批判》的译本。 康德此书我仰大名已久, 初次接触是军训期间从军校图书馆借得的, 没记错的话是蓝公武译本, 是文言的, 大失所望之下与此书的缘分也就基本结束。 后来出国买了英译, 却已无兴趣通读。 听说目前最好的中译本是邓晓芒和李秋零的, 都是从德文直接翻译的, 我不曾拜读。 不过对李秋零的水平我有很大的怀疑, 因为我曾偶然读过他两本其他译作的片断, 每次都遇到很低级的错误。 从概率上讲, 他是好译者却每次都碰巧让我遇到低级错误的概率应当远小于他是坏译者的概率。 因此一定要我推荐中译本的话, 宁愿破天荒地推荐我从未接触过的邓晓芒译本。

发布于 2017-04-19

所提到的偶然读李秋零译作之事可参阅 2015-08-302015-09-27 的微博。

人的喜好往往受童年环境影响, 在一个快速建设着的国家里长大的我, 一向喜欢建筑工地、 喜欢看旧城改造和新城崛起——小时候看那样的建设, 甚至有一种走向科幻的欣喜和憧憬。 来到美国这些年对我这种本质上是吃信息的生物来说虽极有所得, 却也并非没有遗憾, 最大的遗憾就是再也看不到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了。

发布于 2017-04-20

如果说以一种苛政取代另一种苛政叫做 “以暴易暴”,那么由一种盲信转为另一种盲信就是 “以蠢易蠢”。

发布于 2017-04-21

「我是个怀疑论者, 不是因为我不愿相信, 而是因为我想要知道。」——Michael Shermer

发布于 2017-04-22

两位知名无神论者——Michael Shermer (左) 和 Lawrence Krauss (右)——的幽默相片, 是 Shermer 在 twitter 上发布的, 文字说明为 “Krauss 在墨西哥某教堂祈祷被我撞见”。 若哪天神父之间也能有这种幽默, 比如神父甲发布神父乙在某无神论大会上佯踩《圣经》的相片, 我对宗教的印象可提升不少。

英国天文学家霍伊尔说过一句话: “所有原教旨主义者的宗教都有一个毛病, 那就是他们的上帝没有幽默感。”——上帝没有幽默感, 膜拜者也就很难在信仰上有幽默感, 反过来, 若膜拜者开始在信仰上有幽默感, 上帝也许会被逐渐疏离。 因此幽默感很重要, 甚至也许会是一种突破。

发布于 2017-04-24

所提到的相片发布于 2017-03-26。 后一条微博所引霍伊尔的话可参阅 2015-02-14 的微博。

1943 年 8 月, 日人片冈铁兵提出扫荡 “目前正在和平地区内蠢动之反动的文坛老作家”, 不点名地针对周作人。 周得知后连撰数文, 将被他视为 “中山狼” 的沈启无扫地出门, 并对片冈形成压力, 迫使其于次年 4 月写信作出解释并勉强道歉。——仔细想来, 在当时的局面下能于文字交锋中迫日人让步实属少见。

其实别说片冈挟占领国之威权, 哪怕在一国之内, 文人笔战也大都是死磕到底、 各自嘴硬、 鲜有让步的。

发布于 2017-04-26

有位博友叹息自己记忆力衰退, 看自己的文字也像拜读别人大作。 其实这也挺好的, 别人的书哪有自己的书合自己胃口? 若知道是自己的书, 读时不免有自恋之愧, 遇见错漏又不免为自己脸红; 倘若忘记, 则纯属享受了。

发布于 2017-04-26

【童年记趣】小时候住在杭州的城乡结合部, 最爱看楼宇的崛起。 那时的新楼多为 4-6 层, 我不知从哪儿听来一个说法, 称 7 层以上要装电梯, 遂当成楼高不过 6 层的理论依据。 后来终于有两栋 7 层楼宇矗立起来, 在我心中便俨然视作摩天大楼, 兴奋了许久许久, 将楼层数了一遍又一遍, 仿佛一日不数就会少掉一层。

小时候觉得很高的楼, 长大后发现稀松平常; 小时候觉得很远的路, 长大后不过咫尺之遥。 若说这全是小孩子眼光呢, 却也不然。 二十世纪中叶杭州市区最高的楼也是七层, 被称为 “七重天”, 那可是成年人眼光。 眼光受制于眼界, 成年人亦不例外。

发布于 2017-04-27

后一条微博发布于 2017-04-29。

【小故事】在宇宙的某个角落, 一对黑洞发生了合并, 放射出强大的引力波。 在 13 亿光年外的另一个角落, 一颗行星上的细胞级的生物正在进化。 13 亿年后, 那些生物进化成智慧生物并预言了引力波。 此时那对黑洞的引力波距那颗行星还有 100 光年。 100 年后, 当引力波终于抵达时, 正好被那些智慧生物已建好的探测器探测到。

发布于 2017-04-29

丰子恺的《缘缘堂集外佚文》比他的 “集内” 文字更有趣。 比如有篇文章称他老家的规矩是年初一不得讨债, 故欠债者千方百计躲年末。 后讨债者出了新招, 年初一提着灯笼讨债, “提着灯笼, 表示天没有亮, 还是除夕…… 还可以讨债。 如果不提灯笼, 就要被人打耳光。”——简直是 “掩耳盗铃” 的真实版, 如此民俗, 不知该称奸诈、 愚蠢还是纯朴。

发布于 2017-05-02

所提到的文章为 “新年话旧”。

当前出版界对待宗教的态度跟昔日红军的游击策略颇可类比: 面对最强悍的伊斯兰教, 主动禁用负面词, 深恐得罪; 面对次强悍的基督教, 层层审批负面词, 战兢自律——这两者好比 “敌进我退”。 对不太强悍的本土或准本土的道教和佛教, 则相对随意, 间或还可插上 “迷信” 的牌子批上一批——好比 “敌驻我扰”。

发布于 2017-05-02

说起数学命题从提出到证明的间隔之久, 人们往往会想到希尔伯特第十问题的 70 年, 四色定理的 120 多年, 费马大定理的 350 多年等等; 以及黎曼猜想的 150 多年悬而未决和哥德巴赫猜想的 270 多年悬而未决等等, 却往往忘记 “尺规作图三大难题”, 它们出现于古希腊时期, 却直到 19 世纪才被解决, 间隔了 2000 多年!

发布于 2017-05-04

转一条美国物理学家 Brian Greene 的微博: 竖起大拇指, 对着夜空伸直手臂, 被你大拇指遮盖的是可观测宇宙中超过 1000 万个星系!

面对如此浩瀚的宇宙, 蜗居在小小行星上的人类何其渺小, 然而能在小小行星上探索如此浩瀚的宇宙又何其伟大。

发布于 2017-05-05

所提到的 Brian Greene 的微博是他 2017-05-04 的 tweet。

在旧书店看到一本介绍文艺复兴时期各种宇宙模型的书, 配有来自原始著作的大量插图。 买下, 信步走到一家咖啡馆点了杯绿茶, 边喝便翻。 在序言中赫然看见 “几百万光年以前”, 一口茶差点喝进气管, 赶紧查作者背景, 哦, 原来是英文系教授。——不过只要他对文艺复兴时期足够了解, 光年的事就算了。:-)

发布于 2017-05-06

所提到的书是 The Cosmographical Glass by S. K. Heninger, Jr.

例行洗牙, 老医生好热情, 一边在我嘴里 “洗刷刷, 洗刷刷”, 一边滔滔不绝地跟我讲话, 间或还问我甚至追问我几句, 似乎没意识到嘴里塞了好几件家伙的我不仅没法回答, 连点头摇头都难。 我闭着眼睛, 荒诞地躺着,仿佛在配合他演一出植物人的戏——电视里的植物人身旁总是有人在跟他讲话的。

发布于 2017-05-06

达尔文在自传中表示, 不要低估宗教洗脑对儿童的影响, 那种洗脑会使得 “让他们抛弃对上帝的信仰, 就像让猴子抛弃对蛇的本能恐惧和憎恶一样困难。”

发布于 2017-05-07

达尔文的自传总体上是很严肃的, 不过其中对小说的看法却很风趣, 他表示按他的口味, 小说必须得有一个能让人彻底喜爱的人物才能跻身一流, “那人物若是美女则最好”。

发布于 2017-05-10

【童年记趣】念初中那会儿班级里每天都有个小值日, 由同学担任, 在黑板两侧分别记下该天的 “好人好事” 和 “坏人坏事”。 印象很深的一是有段时间的 “好人好事” 栏中三天两头出现同一位同学, 事迹都是捡到一分钱; 二是某天的 “坏人坏事” 栏中记录了一位同学上课偷看小报, 值日生并且特意用黄色粉笔写了 “小报” 二字。

发布于 2017-05-11

法国数学家费马提出费马猜想时的那句 “我发现了一个真正出色的证明, 可惜页边太窄写不下来” 堪称大手笔的 “空头支票”。 最近注意到他还开过另一张 “空头支票”——也很大: 在一封信中他表示应将平面曲线理论推广到曲面上, 并且宣称 “这一理论可用一种普遍方法来处理, 有空闲时我会谈谈。”​​​

发布于 2017-05-13

Ref: Mathematical Thought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vol.1.

特别喜欢阿西莫夫无处不在的幽默, 比如他说自己从 1938 年 (18 岁) 开始记日记, 几十年后, 当他为撰写一些自述片断而重读当年的日记时, 却大受惊骇, 因为他一直以为当时的自己是远超同龄人的超级聪明的男孩, “然而令人难过的事实是, 我 1938 年的日记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很普通的 18 岁男孩写的”。

发布于 2017-05-14

Ref: In Memory Yet Green.

#百字科普# 所有弹性材料在振动过程中都会有内阻尼, 因而哪怕在真空中也会损失动能。 1958 年, 美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由绕长轴自转逐渐变成了横向打滚, 一度令人费解, 后来意识到正是内阻尼在作祟: 因动能有损失, 而角动量必须守恒, 故转为横向打滚 (这样可以靠较小的角速度——从而较小的动能——维持角动量)。

发布于 2017-05-15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作息规律变成了天黑就窝在室内。 昨晚将垃圾桶拖到路旁 (因今天是清垃圾的日子), 走回屋子的几步之间抬头看了一眼星空, 忽然意识到很多年没再好好看星空了。 童年时夏夜屋内的酷热、 灯光的暗淡, 倒是成全了在池塘边仰望星空的浪漫。

发布于 2017-05-16

“知其所以然” 常被认为是比 “知其然” 更深入、 更有追求的境界。 不过在人类科学发展的早期, 在完全不 “知其然”, 甚至对 “知其然” 不感兴趣的情形下就想 “知其所以然” 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而自伽利略等人开始的对 “知其然”, 尤其是定量意义上的 “知其然” 的重视则是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或可效仿 “未知生, 焉知死” 说一句: 未知 What, 焉知 Why。

发布于 2017-05-17

「科幻小说 (Science Fiction) 是关于可能的艺术, 奇幻小说 (Fantasy) 是关于不可能的艺术。」——雷·布雷德伯里 (Ray Bradbury)

发布于 2017-05-18

近来不止一次有民科到我的网站来发贴, 并在其他网站拉客旁观, 以我的不理睬或删贴作为他那贴子命中要害的证据。 Nice try! 对这种新手法我好有一比: 就好比是到别人的院子里屙一坨屎, 然后以别人的捂鼻清扫作为他那坨屎富含营养的证据。

发布于 2017-05-18

董桥散文——尤其书话——的一个有趣并且有些古怪的特点, 是常常冷不丁冒出个私交旧朋的名字, 甚至只是个昵称, 而毫不交代背景。 对我这种理科男来说, 就好比见到一个没有定义的新概念, 很是别扭。 不过读多之后也习惯了, 反正是散文嘛, 而且反正名字也不过是个代号。

有时候, 他甚至还会毫不交代地突然从一个中文昵称转变成英文全名, 简直是第七重的 “乾坤大挪移”。

发布于 2017-05-22

不无惊喜地发现公司里居然有一个乒乓球台。 发邮件召到几个球友, 跟其中一人打了半小时。 此人虽是老外, 却真的很喜欢乒乓球, 家有球台, 还有发球机帮助训练。 而我长久不打, 手生得可怕, 扣杀碰不到球不说, 连发球都频频失误。 不过好歹是乒乓大国出来的,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十分钟后就扭转了局势。:-)

发布于 2017-05-22

有些个人或群体特别容易被侮辱, 因为就连说实话也是对他们的侮辱——而且是最严重的侮辱。

发布于 2017-05-23

【童年记趣】小时候最爱坐火车, 坐火车时则爱看相邻的铁轨。 在火车的飞驶中, 可以盯着窗外的平行铁轨看上许久许久, 尤其偏好铁轨的分叉与合并, 有一种活物般的灵动。

发布于 2017-05-25

【童年记趣】小时候从杭州到上海, 有一种乡下人进城的新奇感。 那时杭州公共汽车编号最大的是 51、52、53 这三路无轨电车, 而一出上海火车站 (当时还是所谓 “老北站”), 对数字敏感的我立刻看到一辆 65 路, 把杭州比了下去; 那时杭州较大的商店只有 “解放路百货商店” 一家, 而在上海看到 “第一百货商店” 和 “第十百货商店” 都很大, 登时有一种多了一个量级的感觉; 走到国际饭店旁, 妈妈说抬头看国际饭店的人帽子会掉下, 不戴帽子的我也觉得头顶凉嗖嗖的。

发布于 2017-05-27

最重要的交际自由是不交际的自由; 最重要的信仰自由是不信仰的自由。

发布于 2017-05-29

“科学有可能导致人类灭亡” 是一种驳不倒的可能性——因为只要还有人能驳它, 它就依然是一种未来的可能性。 不过另一方面, 如果说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会有任何可能在地球和太阳消亡之后依然存在, 那可能性也正是因为有科学。

或可仿照胡适说上一句策略: “大胆的探索, 小心的应用”。

发布于 2017-05-30

后一条微博发布于 2017-05-31。

>> 上一篇 | 序言 | 下一篇 <<

站长往年同日 (6 月 16 日) 发表的作品

站长近期发表的作品

网友讨论选录

  • 网友: spectroscopy   (发表于 2017-06-17)

    昌海兄是否看过邓晓芒的任何译作?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算是《纯粹理性批判》的易懂本, 也短很多。

    “《鲁迅全集》里有一些注释在我看来是糟粕。”——这比起中学课本中对鲁迅文章的处理来说, 完全是小菜。 我想起罗永浩对此处理的评说, 很有幽默感。

    昌海兄对出版社的不合理要求一般怎么对待?

  • 卢昌海   (发表于 2017-06-17)

    :: 昌海兄是否看过邓晓芒的任何译作?

    没有, 而且今后也不太可能读, 我对中译的信任度已经相当低, 除 我的读书与买书 中提到的少数情形外, 基本不读中译了。 而康德本身也不是我的主要兴趣。

    :: 昌海兄对出版社的不合理要求一般怎么对待?

    细节上据理力争 (比如个别词句的调节), 但触及国内出版硬规则的只能让步。 所幸迄今出版社的要求都不算过分 (最令我不满的是《小楼与大师》的若干删改, 但因属于政治上犯忌, 虽不满却也理解编辑的难处)。

  • 网友: spectroscopy   (发表于 2017-06-17)

    我问邓晓芒是因为他的翻译可能更糟。

  • 卢昌海   (发表于 2017-06-17)

    完全有可能。 细读我那条微博, 应该能读出我的用意不是真的要推荐邓, 而是通过宁愿推荐没读过的人也不推荐李来黑李。

  • 网友: spectroscopy   (发表于 2017-06-20)

    昌海兄关闭了新繁星客栈, 不知能否保留茶室?

  • 卢昌海   (发表于 2017-06-20)

    关闭客栈时考虑过重开茶室, 但由于恢复客栈时已将文末留言区改为了跟客栈共享帐号, 使茶室成了帐号独立的摊子, 以目前的人气而言实在已无折腾的价值, 反倒会因无法用一边的帐号登陆另一边而使读者产生误会, 以为帐号被我封杀了。

  • 网友: Illusiwind   (发表于 2017-06-26)

    电梯那个, 查了下倒确实是有相关规范——《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2011:

    6.4.1. 属下列情况之一时, 必须设置电梯: 七层及七层以上住宅或住户入口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 16m 时;

  • 卢昌海   (发表于 2017-06-26)

    我只是小时候道听途说的, 如果那份文件所述的规定三十多年前就有, 则不排除是那消息的真正来源。

本文的讨论期限已过, 如果您仍想讨论本文,
请在每个月前七天的 “读者周” 期间前来讨论。

>> 查阅目前尚在讨论期限内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