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 迎 访 问 卢 昌 海 个 人 主 页

除了自己的无知,
我什么都不懂。

-苏格拉底

 
信 息
 
 
 
All English Contents
作品列表 | 电子图书
站长简介 | 常见问题
版权说明 | 电子邮箱
 
统 计
 
 
 
自 2024-01-06 以来
本文点击数
11,451
自 2008-02-01 以来
本站点击数
32,218,787
昨日点击数 6,110
今日点击数 2,473

喜欢本人文字的读者
>>> 欢迎选购本站电子书 <<<

微言小义 (2023.12)

- 卢昌海 -

站长的 “微博” 帐号
>>>>>> Twitter.com | Mastodon <<<<<<

全部 理科 文史 社会 其它

博 文

注 释

英国天文学家卡林顿 (Richard Carrington) 曾于 1859 年观测并记录了一个太阳耀斑——是天文观测史上的首次。 对于那次观测, 我在《上下百亿年: 太阳的故事》一书及 “《太阳王》推荐” 一文中都有所介绍, 可以说是比较熟悉的。 不过, 今天在翻阅阿西莫夫科学随笔集 The Stars in Their Courses 时, 依然读到了让我耳目一新的介绍。 阿西莫夫首先介绍了太阳黑子的发现, 然后表示: 黑子是太阳表面上温度低于周围的区域, 故而呈现为白色背景上的黑色, 较易发现; 但相反的情形——即太阳表面上温度高于周围的区域——也是有的, 却因呈现为白色背景上的白色, 而很难发现——比太阳黑子晚了两个半世纪才被卡林顿发现。 以这样新颖的视角切入题材, 是阅读阿西莫夫作品时经常遇到的惊喜。 高产作者常给人程式化或雷同写作的印象, 阿西莫夫的笔下却依然充满灵气, 是我深爱其作品的重要原因。

发布于 2023-12-02

做了平生第一次肠镜。 起初有些忐忑, 因为要经历平生第一次在药物作用下失去知觉的过程, 想象着会不会像晚上入眠前那样诸念丛生, 会不会有什么不适, 甚至会不会出现医生以为我失去知觉, 我却还醒着的情形…… 结果是眼睛闭上后下一个知觉就是护士对我说 “做完了”, 最极端地演示了知觉意义下的时间相对性: 在没有知觉的时候, 无论是做肠镜的二三十分钟, 还是科幻小说里从 stasis 状态醒来的人被告知 “欢迎来到 24 世纪”, 对当事人来说, 都只是一刹那。

也非常赞叹医学科技的进步, 使肠镜这种原本据说很痛苦的检查变为了一小段哲学式体验。

离院须知上写着 24 小时内 “不要做重大法律决策” (do not make important legal decisions)。 我本就没有 “重大法律决策” 要做, 就只写一条 “重大微博” 吧。:-)

关于此次肠镜, 还有两点可资记录 (BTW, 此次肠镜是到了一定年纪而被推荐去做的, 并非因肠病症兆而做——有读者关心, 故简注一下)。

一是肠镜的准备环节包括: 从 -3 日早晨起停吃富含纤维或带籽的蔬菜和水果; 从 -1 日 (即肠镜前一天) 早晨起停吃一切固体食物; 于 -1 日下午 5 时及肠镜当天 -8 小时左右分别服用泄药; 从 -3 小时起停喝一切液体。 出于好奇, 我于 -2 日晚上 (即最后一顿饭之后) 及做完肠镜回到家时 (即恢复吃饭之前) 分别记录了体重, 结果发现整个清肠过程造成的体重减轻约为 7 磅 (约合 3.2 公斤)。

二是在 X 和 Mastodon 都有网友联想到死亡或安乐死, 那也是我联想过的话题之一。 从知觉意义上讲, 死亡——尤其是若能以安乐死的方式实现的话——是一个只有眼睛闭上却不再有下文的过程 (就像阿西莫夫所说的, “是一场永恒无梦的睡眠”); 而很多智者都提到过——我也曾在旧微博中写过——的排遣死亡恐惧的思路之一, 则是注意到出生前跟死亡后的 “对偶性”: 出生前的近乎无穷长的时间是一个没有前文却有下文的过程。

发布于 2023-12-04

第二条微博发布于 2023-12-05。

2023-12-08 补注:
肠镜 “原本据说很痛苦” 之说是参照了方舟子 “人到五十做肠镜” 一文中的 “当时做这个检查感到非常的痛苦” (指他多年前在北京做肠镜的感受)。 不过从我读者的留言来看, 意识清醒状态下的肠镜感受似乎因人而异。

红楼梦》里贾母点评佳人才子故事时有几句话简直太精辟了 (第 54 回):

「开口都是书香门第, 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 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 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 无所不晓, 竟是个绝代佳人。 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 不管是亲是友, 便想起终身大事来…… 再者, 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 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 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 怎么这些书上, 凡有这样的事, 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

今之古装剧乃至现代言情剧, 也多有被贾母大体言中的。

发布于 2023-12-06

叶永烈是我小时候非常喜欢的作家, 特别喜欢他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当时看的是连环画, 有一半功劳要归绘图者——可惜那些连环画早已不存) 及惊险科幻小说《黑影》《暗斗》《秘密纵队》等。 最近读他的自传《华丽转身》, 读到他 11 岁 (1951 年) 向《浙南日报》上投寄第一篇作品时收到的编辑回信, 觉得很像他少儿科普及少儿科幻里的口吻——也许, 这位编辑无形中影响了叶永烈在少儿科普及少儿科幻上的文字风格:

「叶永烈同学: 你的稿子收到了, 已经读过, 很好, 我们要把它放在下一期报上 (《人民生活》副刊) 登出。 登出以后, 一定送一张当天的报纸给你, 好不好? 还有稿费。 希望你以后多多写稿子寄给我们, 我们十分欢迎。 稿子写好后可以寄浙南日报副刊组, 或者你自己送来都好。 你在什么学校读书? 几年级? 有空望多多通信, 把你自己的感想告诉我们……」

发布于 2023-12-10

叶永烈在自传《华丽转身》里提到集邮, 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集邮迷, 甚至因集邮而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某些毕生习惯。 我迷上集邮是受一位表兄影响——被他的集邮册所吸引。 集邮初期最大的邮票来源是早年分居两地的父母间的通信, 那上面有大量文革邮票——多为毛泽东和林彪的头像及语录。 那时也常到邮局或 (杭州) 延安路的邮票公司 (或叫集邮公司, 记不清了) 去看那些买不起的邮票——因为但凡四张以上一套的邮票里往往会有面额几角甚至超过一元的邮票, 跟当时平信八分, 市内四分的邮资相比堪称天价。 我的集邮热情自出国之后冷了下来, 那束之高阁的几册邮票在杭州的潮湿气候下最终长了霉, 彻底断了我的集邮兴趣。 后来父亲将那些邮票拿到交易市场卖掉了 (据说仍卖了上千元, 但对懂邮票的人来说当属白菜价)。 我迷上集邮虽不过短短数年, 一些毕生习惯却源自于此——尤其在藏书方面, 比如讲究书的品相, 比如偏好成套的书, 比如对成套书里的装帧瑕疵 (尤其是破坏成套感的瑕疵) 特别敏感, 等等。

发布于 2023-12-13

即便睡前认真刷牙, 多数人第二天早晨嘴巴仍会有气味, 影视片里那些早晨在床上脸对脸聊天的场景则细究起来会有些难堪。 有意思的是, 小说《红楼梦》在这方面倒颇具周密性: 贾宝玉哪怕夜里醒来, 丫环也立刻会 “拿了大漱盂” 或 “捧过漱盂茶卤来”, 让其漱口。 这种周密性有很强的写实感。

《红楼梦》另一个让我觉得有写实感的地方是骂人话超多——连林黛玉也会说出 “放屁!” 这种人设崩溃的话来, 各路老妈子的骂人话里更是频频出现不查字典我都不认得的脏字, 且篇幅不小。 放在现代小说里, 这大概要算污点, 出现在两三百年前的小说里, 却不无记录地域民俗的价值。 红学家们大约会将之视为考据线索之一吧。

发布于 2023-12-15

看宫崎骏执导的动画影片 Castle in the Sky (天空之城) 毕。 这是在女儿和我的共同提议下, 拟大致按时间顺序观看的吉卜力动画片的第一部。 女儿素来喜欢日本动画, 我则是受这段时间正在读的吉卜力工作室前制作人铃木敏夫所撰的《吉卜力的天才们》一书的影响。 《天空之城》在《吉卜力的天才们》一书中有专门一节, 据其介绍, 片中女主角的名字希达 (Sheeta) 乃是宫崎骏在小学数学课上学到的希腊字母θ; 为画好《天空之城》里那些欧洲风情的景观, 宫崎骏曾特意赴英国采风。 这种细节上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是我素来欣赏的, 在 “吉卜力的天才们” 身上还有很多其他体现: 比如在《萤火虫之墓》中为画好二战期间空袭神户的场景, 导演高畑勋不仅调查了当时轰炸机的飞行方向, 而且研究了燃烧弹爆炸的方式; 比如在《龙猫》中为画好红土, 将临时画室安排在有红土的地方, 为画好红花, 高畑勋亲自采访了种植红花的农户, 等等。 这些大大增加了我对《吉卜力的天才们》一书及对吉卜力的喜爱, 也使我跟女儿一拍即合, 决定观看吉卜力的主要动画片。

发布于 2023-12-16

读叶永烈的自传《华丽转身》, 时不时让我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事情。 上回是集邮, 这次则是借书与印字: 小时候为了借书, 曾让妈妈办了一张浙江图书馆的借书证 (我自己远未达到办证资格), 有一回借到一本苏联物理学家福克 (V. A. Fock) 的《空间、时间和引力的理论》, 虽然看不懂, 却爱不释手到几乎要谎称丢了, 以罚款形式变相买下的程度 (并未付诸实施——我真正得到该书是很多年后收藏了一本电子版, 虽然那时其实已不再需要); 所谓印字则是小时候特别羡慕老师可以用蜡纸印字——当时的提纲和考卷之类都是用蜡纸印制的。 我没机会接触蜡纸, 倒是偶尔得到过复写纸, 用复写纸印出的字在当时我的眼里也显得很“高级”。

发布于 2023-12-18

对福克那本书的喜爱是我在 “温伯格《Third Thoughts》推荐” 一文中所说的 “‘引力论’ 和 ‘宇宙论’ 那样的字眼对小时候酷爱物理和天文的我是有魔力的” 一语的又一个例子。

看动画影片 Grave of the Fireflies (萤火虫之墓) 毕。 这是吉卜力另一位名导演高畑勋的代表作。 这部片子讲述的是二战期间的故事, 在情节之外给我留下印象的是: 片中偶尔出现的日本军人的装束正是我小时候看过的抗日剧里那些残暴化身般的模样, 在这个故事里则是截然不同的形象。 这种反差就像金庸在《飞狐外传》后记里所谈的 “反面人物被杀, 他的亲人却不认为他该死, 仍然崇拜他, 深深地爱他” 那样的立场反差。 这种反差也是微观视角与宏观视角的反差: 对任何一场战争的任何一方, 在微观视角里都能看到人伦的悲剧和人性的亮点, 但对战争的评价则跟宏观视角密不可分。 日本在二战中通过突袭珍珠港引来了美军的轰炸, 日本对中国的入侵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直接杀戮, 还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个后来造成更大规模死亡的政权上台的温床。 这种宏观因果为无数微观悲剧奠定了背景, 也是人类几千年不长记性的战争之路的一个缩影。

发布于 2023-12-20

我的一只“薛定谔的猫”——交稿迄今已两年零九个月, 之前不知是“死”是“活”, 且一度感觉“死”的概率更大的实体书《最壮丽的世界线》——居然活过来了 (正处于封面设计阶段, 若不再有意外的话, 大约明年初可以出版)。 在新近联系中, 细心的编辑提出了一个问题: 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的肖像为何如此相似? 会不会搞错? 我于是 “钩沉” 了一下。 首先确定了这两幅肖像都被比较有分量的资料用过: 比如欧几里得肖像被不列颠百科全书网站用在了欧几里得词条里; 阿基米德肖像被 Thomas Heath 编撰的阿基米德文集用在了封面里。 最终, 我想我应该找到了这两幅肖像彼此相似的原因: 它们都源自 16 世纪法国史学家 André Thevet 于 1584 年出版的一本 “先贤录” Vrais pourtraits et vies des homes illustres (色彩则多半是后人添加的)。 那本书里的肖像几乎全都是这种大胡子加长袍的装束, 神情也彼此相似,甚至连 Thevet 本人的肖像也颇有几分那样的风格 (不排除 Thevet 是以自己为蓝本想象了那些多半没有真正肖像的先贤们的形象)。:-)

发布于 2023-12-21

再写几句因叶永烈自传《华丽转身》而忆起的童年往事。 叶永烈提到自己在硫酸厂劳动的情形, 让我想起我在金华念小学时, 放学回家的路线之一会经过一条半废弃的铁路, 并且遇到过几次很浓的氨水味, 来自装氨水的车厢, 需捂着鼻子眯着眼睛快速冲过。 那时的上学路上则会经过一个池塘, 每逢大雨之后, 池水常会漫过路面, 这种时候, 一位块头较大的邻居小孩有时会背我过那段路。 小学二年级时我转学到了杭州, 在两个不同场合的作文里记叙过此事, 结果一次被评为佳作, 另一次则被一位老师不点名地评论为不真实, 可谓 “毁誉参半”。 在后来的岁月里, 有很多次做梦醒来, 回味梦境时, 发觉梦里的场景依稀就是那些童年场景。 对于发生在没有相机也未写日记的岁月里的事情, 这大概是免于忘却的因素之一吧。 可惜现在连梦也似乎越来越少了。

发布于 2023-12-22

收到一份《物理》编委会的新名单, 发现邹振隆先生的名字打了框, 上网查了下, 系于 2021 年 11 月 29 日病故, 享年 82 岁。 邹先生是 Steven Weinberg 的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的中译者之一, 也因着这个缘故, 是在交际领域被动懒散的我主动去信 “寒暄” 过的极少数前辈之一。 那是 2020 年春节前收到邹先生发给全体《物理》编委的一封贺岁短信后的回复, 转在下面作为迟到的纪念:

邹老师好!

  还在念书那会儿, 您翻译的温伯格的《引力论和宇宙论》就是我最喜爱的书之一 (也是从那时候起知道您的名字), 甚至在远未能读懂的时候, 就很辛苦地向出版社邮购了该书 (所谓辛苦, 是等得辛苦——隔了数月才寄到)。 出国后, 此书也飘洋过海地伴着我, 如今仍在我的书架上。 在编委会里, 我知道的名字寥寥无几, 看到您的名字觉得特别亲切, 在这里跟您说声谢谢, 并祝新春快乐, 万事如意!

后学 卢昌海
2020.01.24

发布于 2023-12-24

继续跟小朋友一起看吉卜力的动画片, 今天看了 My Neighbor Totoro (龙猫)。 这是一部情节非常简单的动画片, 但并无幼稚乏味的感觉, 因为人物和环境都画得很优美, 对时代及生活细节也刻划得很到位, 哪怕没有故事的部分也让人赏心悦目; 关于龙猫 (Totoro) 和猫巴士 (Catbus) 的想象更是既可爱又有趣, 很引人入胜。

据《吉卜力的天才们》一书的介绍, 宫崎骏执导的《龙猫》跟高畑勋执导的《萤火虫之墓》是同期创作的, 是宫崎骏以高畑勋为对手的暗中较劲作品。《龙猫》是一部慢热之作, 初映六周的观众总数只相当于《千与千寻》首映之日的观众人数, 近乎失败, 之后却成了经典, 不仅斩获诸多奖项, 商业上也极为成功。

发布于 2023-12-25

吉卜力动画片 Kiki's Delivery Service (魔女宅急便) 毕。 此片有两个情节上的小缺陷: 一是主人公琪琪 (Kiki) 跟小男孩蜻蜓 (Tombo) 的关系由差变好有些突兀; 二是琪琪救蜻蜓时, 所有人包括失控飞艇上人都只为蜻蜓担心, 完全漠视了飞艇上所有人都处于巨大危险之中。 有意思的是, 第一个缺陷是因为没有采纳吉卜力制作人铃木敏夫的提议 (铃木曾建议添一段 “温馨的斗嘴戏” 作为铺垫, 但宫崎骏不擅此类剧情, 没有照办); 第二个缺陷则可能是因为采纳了铃木的提议 (宫崎骏原本想让片子在琪琪收到老妇人礼物处结束, 是铃木提议以一个 “壮丽的场景” 结尾, 才有了琪琪救蜻蜓的故事)。 不过就像《龙猫》虽情节简单依然好看, 此片也虽有缺陷依然好看。 最后再介绍两则有关此片的幕后花絮: 为创作此片, 宫崎骏等人曾赴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及 Gotland 岛采风 (因此片中的城市大约是以斯德哥尔摩为蓝本的); 此片的主人公琪琪是十三岁的女孩, “十三岁的女孩是什么样的啊?” 宫崎骏曾如是问, 而铃木的女儿恰好 13 岁, 于是铃木向宫崎骏作了详细介绍 (因此琪琪背后或许有铃木女儿的影子), 后来在宣传影片时, 铃木女儿还真人出演了一下。

发布于 2023-12-27

本文的资料大都来自《吉卜力的天才们》一书。

读《红楼梦》前 80 回毕。 读到晴雯之死时对王夫人很是痛恨。 贾宝玉常说的一句话是女儿 “只一嫁了汉子, 染了男人的气味, 就这样混账起来, 比男人更可杀了”。 这话的对象自然没敢包括王夫人, 其实却没有比王夫人更符合的了, 其他人——譬如老妈子们——纵然面目可憎, 也并无混账之能力。 偏偏书中还常说 “王夫人原是个好善的”, 让我想起郭德纲相声里的 “张生闹五更” 唱词 “小奴家本是一个贞洁女”, 而于谦的台词 “什么贞洁女啊” 则很适合送给王夫人这种 “好善的”。

发布于 2023-12-27

看漏网的宫崎骏动画片 Nausicaä of the Valley of the Wind (风之谷) 毕。 此片的漏网完全是我的 “教条主义” 所致: 此片是吉卜力工作室成立之前的作品, 故被 “观看吉卜力的主要动画片” 这一条框所阻。 好在一位友人在我主页留言推荐了此片, 我一查, 才发现它是我很喜欢的 “后世界末日” (post-apocalyptic) 类型, 于是 “拨乱反正”。 此片确实不负友人之推荐, 不仅故事精彩, 场面更是恢弘之极。

发布于 2023-12-29

【小闲事】 上午启程, 赴 American Dream。 逛店之余参观了一家演示光学幻象的 “悖论博物馆” (Paradox Museum)。 下午四时许离开, 赴 Mitsuwa 吃晚饭 (American Dream 和 Mitsuwa 由于都在新泽西, 依次造访已成为我们赴那一带时的固定路线), 破天荒地找不到停车位, 不得已将车停到了两三百米外另一个购物中心的停车场。

发布于 2023-12-30

2023 年 “书账” (本):

购书总计:51
  - Strand:21
  - The Next Chapter:12
  - Barnes & Noble:4
  - Amazon:4
  - Chinese:8
    - from China:1 (受赠)
    - from US:7
  - Others:2

弃书总计:164

发布于 2023-12-31

⟶ ⟶ 去年书帐
⟶ ⟶ 关于散书

>> 上一篇 | 序言 | 下一篇 <<

站长的 “微博” 帐号
>>>>>> Twitter.com | Mastodon <<<<<<

站长往年同日 (1 月 6 日) 发表的作品

站长近期发表的作品

网友讨论选录

  • Mastodon 网友: Angry Mom   (发表于 2023-12-05)

    两天减 7 磅, 倒是非常有效的减肥嘛…… 不过可能吃两天又回来了? 辛苦您明天再量下体重呢。

  • 卢昌海   (发表于 2023-12-05)

    这个不是减肥, 没有长效的。 减轻的主要是肠道里的东西, 外加泻药引致的失水。 之后都会恢复的。

  • 新浪网友: 万精油微博   (发表于 2023-12-05)

    这检查我也做过了, 有同样的经历与感想。 准备环节比较痛苦, 希望以后技术的进步能有所改善。 曾经有检验说这个检查不值得, 只降低风险 13%。 后来有人说他们的检验设计有问题, 实际风险降低是 50%。 果真有 50% 的话, 做一次还是值得的。 不知道准确数字, 自己安慰自己取个最大值。

  • Mastodon 网友: 拔刀问路   (发表于 2023-12-08)

    杠精一下。 用现今没有教养的小孩的跟中世纪的贵族家庭的小孩对比, 显得不伦不类。 反过来讲, 贵族家庭教养下来的小孩, 像贾珍贾琏贾蓉贾蔷等等, 看起来是有教养, 但是比起被宠溺的贾宝玉, 在胡作非为方面, 都是无法无天的存在, 都是好吃懒做, 一味高乐。

  • 卢昌海   (发表于 2023-12-09)

    这个不算 “杠精”, 是合理疑问——起码我写这条微博时也想到过这些。 之所以仍写这条微博, 是基于这样两点: 一是教养这东西在我看来跟基本温饱有很大关系 (所谓 “仓廪实而知礼节”), 但在基本温饱以上, 则主要是一个培养理念的问题, 跟时代及进一步的富庶程度关联不大 (虽然具体的礼节形式会因时代和家庭而异, 比如现代人不会行跪拜礼, 普通人不会行皇家礼); 二是这条微博谈的只是贾母的溺爱 “攻略”, 其溺爱对象只是贾宝玉, 并不是对贵族家庭与当今社会作普遍比较。

    另外值得补充的是, 教养在人的综合素质里只是表象, 有教养不等于是好人, 比如福尔摩斯故事里的 Professor Moriarty 就是彬彬有礼的, 周立波清口里的上海流氓要对付一个人时, 只轻轻说一句 “拿伊做脱” (把他做掉)。 不过尽管只是表象, 尽管看人不能只看表象, 但社会风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平均教养。

  • Mastodon 网友: 纪念端午伍子胥   (发表于 2023-12-10)

    读完这段话, 只感受到期盼和热忱: 1951 年的人们是那么真诚地相信着明天……

  • 新浪网友: 万精油微博   (发表于 2023-12-21)

    那个年代的大师都与教堂有关, 教堂与上帝有关。 上帝拟人化, 人就尽量朝一个完美个体靠拢, 结果就是大家都看起来差不多。 要说面相相似, 我觉得最严重的是日本画, 那些女人看起来都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 中国古画要好一些, 环肥燕瘦, 有一些区别。

  • 网友: rainbow   (发表于 2023-12-27)

    难得在站长这里见到宫崎相关的内容 (粗略算算我看宫崎的片子也有 15 年了)。 不过一般公认宫崎执导的第一部 Ghibli 的长篇当仁不让应当是《风之谷》 (Kaze no tani no Nausicaa)。 原著漫画更是无以伦比的杰作。

  • 卢昌海   (发表于 2023-12-27)

    谢谢 Rainbow 兄推荐, 此片可能因为是吉卜力工作室成立之前的作品,被我们略去了, 当择日补看。:-)

  • Mastodon 网友: 格叽格叽   (发表于 2023-12-30)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宫崎骏的作品。 从理念到质量都堪称上乘之作。 尤其是在海底采集巨虫的眼膜作玻璃的镜头, 有一种穿透心灵的美。

您可在每月前七天参与对本站所有文章的讨论
目前距本文的讨论期满尚有 7 天, 欢迎您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