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 迎 访 问 卢 昌 海 个 人 主 页

除了自己的无知,
我什么都不懂。

-苏格拉底

 
信 息
 
 
 
All English Contents
作品列表 | 电子图书
站长简介 | 常见问题
版权说明 | 电子邮箱
 
统 计
 
 
 
自 2008-02-01 以来
本文点击数
6,619
自 2008-02-01 以来
本站点击数
32,183,531
昨日点击数 6,961
今日点击数 1,184
 
备 注
 
 
 

本文是《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 寻找太阳系的疆界》一书的序

喜欢本人文字的读者
>>> 欢迎选购本站电子书 <<<

《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序

- 金晓峰 (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 -



收录于本站的评论皆来自编辑、 网友等的推荐, 及本人在互联网上作 “布朗运动” 时的浏览所见。 评论的作者或版权所有人若不愿有关文章被本站收录, 可随时来信要求撤除。

我与本书的作者是熟悉的。 当年, 我为复旦物理系高年级少数优秀学生开了一个讨论班, 学习量子理论初期发展的历史, 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一些难点问题。 就是在这个讨论班上, 当时还是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卢昌海, 主动请求作个报告, 要介绍海森堡的矩阵力学。 可以想象, 我当然是带着极其怀疑的眼光答应了他的请求, 主要还是不想伤害一个年轻人的热情和自尊。 但结果着实让我和他的学长大吃一惊, 他真的已经完全掌握这部分内容了! 一年之后, 他又提出要免修物理系最重头的全部 “四大力学”, 即理论力学、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量子力学和电动力学。 为此, 系里专门为他组成阵容超豪华的名教授团队, 一门门笔试加口试地进行。 全部结束之后, 每一位参加测试的教授都真的被这个年轻人的才华折服了。 就我所知, 一位低年级学生能免修全部的 “四大力学”, 在复旦物理系的历史上还从未有过, 而且成绩还是无可争辨的全优。 或许这一 “光辉记录” 还会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吧。

就是这样一位当年的才子, 今天已成为一位优秀的科普作家。 除了这本新版的《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 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清华大学出版社还出版了他的另外二部科普著作《太阳的故事》和《黎曼猜想漫谈》, 都很精彩。 其中, 后一本书还得到了大数学家王元的褒奖和推荐。 另外, 昌海目前还在努力地写作, 相信会有更多的佳作问世。

回想当年, 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几乎成为我们这代人青少年时期科普作品的代名词。 所幸的是, 这种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今天的情景已完全不同了, 书店里的科普作品可谓琳琅满目。 多是多矣, 然而拿起来翻阅几页后, 还能不让人失望的却不多见。 归纳起来可以说, 一些作者对什么是真正好的科普作品还缺乏认识。 第一, 科普作品绝非 “浅” 知识的堆积, 更不是一堆知识, 知识一堆。 第二, 科普作品需要将深奥的道理和知识用浅显的语言讲出来, 道明白, 但它不应该被庸俗化, 更不允许被误导。 第三, 如果科普作品的文字 (包括翻译的文字), 读起来比作品内容本身还难懂的话, 怎能不让人沮丧而无语呢?

事实上, 若非才、 学、 识皆备, 很难写出好的科普作品。 昌海的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难得的佳作, 这是一次从地球出发的太空 “深度游”。 作者的 “才” 就在于他能将那些重要 “景点” 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 如数家珍, 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不知不觉、 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对太阳系的结构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物理图象。 有别于一般专业作品, 一部好的科普作品, 要求作者有好的文字。 昌海的文字表达不仅简洁、 干净, 而且还能在一些节骨眼上展现幽默和诙谐, 读起来赏心悦目。 作者的 “学” 体现在那些常被人认讹传或误解、 夸张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澄清, 证据确凿, 令人信服。 在逐字逐句地通读完这本书之后, 最令我佩服的是作者的 “识”, 也就是他对物理或说对科学的品味。 对于时间跨度如此之长, 空间上如此遥远而又神秘莫测的有关太阳系边界的探索之路, 在这样一本小书中得到如此惊心动魄而又深入浅出的刻画, 如果没有好的品味, 完全没有可能做到。

俗话说, 好东西应该与好朋友分享。 昌海的这本书, 在我身边的朋友中已有相当大的 “知名度” 了, 但那只不过是几个人而已。 正是考虑到这一因素, 当清华大学出版社邀请我为新版的该书作序时, 我欣然答应, 而且可以很肯定地说, 每个拿起这本书翻阅的人一定不会失望。

金晓峰
2013 年 5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