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 迎 访 问 卢 昌 海 个 人 主 页

除了自己的无知,
我什么都不懂。

-苏格拉底

 
信 息
 
 
 
All English Contents
作品列表 | 电子图书
站长简介 | 常见问题
版权说明 | 电子邮箱
 
统 计
 
 
 
自 2013-02-25 以来
本文点击数
46,034
自 2008-02-01 以来
本站点击数
32,185,683
昨日点击数 6,961
今日点击数 3,336
 
备 注
 
 
 

本文发表于《科学画报》二零一三年第三期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喜欢本人文字的读者
>>> 欢迎选购本站电子书 <<<

从爱因斯坦妻子的 “秘密贡献” 谈起

- 卢昌海 -

本文是替《科学画报》撰写的专栏短文, 本站版本在若干人名和术语初次出现时注有英文。

Mileva Marić (1875-1948)
Mileva Marić (1875-1948)

1989 年 2 月, 美国物理联合会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主办的《今日物理学》(Physics Today) 杂志刊登了沃克癌症研究所 (Walker 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 创始人沃克 (Evan Harris Walker) 的一篇标题为 “爱因斯坦用了他妻子的想法吗?” (Did Einstein Espouse his Spouse's Ideas?) 的文章。 在文章中, 沃克暗示了一系列颠覆性的观点, 其中包括: 爱因斯坦的博士论文有可能是妻子米列娃 “代笔” 的;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想法有可能来自米列娃; 爱因斯坦有可能销毁了包含这一秘密的信件; 爱因斯坦给米列娃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金是 “封口费”, 等等。

那么, 爱因斯坦对狭义相对论的贡献是什么呢? 沃克认为主要是填补数学细节。 稍后, 就连这个贡献也遭到了怀疑: 1990 年, 德国女权主义者托梅尔普劳兹 (Senta Trömel-Plötz) 在一本妇女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米列娃: 帮爱因斯坦做数学的女人” (Mileva Einstein-Marić: The Woman Who Did Einstein's Mathematics) 的文章, 认为是米列娃帮助爱因斯坦完成了狭义相对论中的数学。 这些文章的作者还暗示或明示, 科学史学界对米列娃的贡献进行了有意抹杀。

别看作者的背景五花八门, 结论听起来也荒唐不堪, 这类阴谋论观点却引起了媒体的浓厚兴趣, 甚至得到了著名电视公司 PBS 拍摄的一部有关米列娃的资料片的介绍和传播。 就连近几年最流行的爱因斯坦传记《爱因斯坦: 他的人生和宇宙》(Einstein: His Life and Universe) 一书的作者艾萨克森 (Walter Isaacson) 也称米列娃是 “为他 [即爱因斯坦] 1905 年论文提供过数学帮助的塞尔维亚物理学家”。

若上述观点成立, 爱因斯坦将变成什么人呢? 首先是假博士 (因为博士论文是妻子 “代笔” 的), 其次是沽名钓誉之辈 (因为狭义相对论的想法和数学都是妻子 “赞助” 的), 再者还是阴险之徒 (因为销毁信件, 并用金钱封口)。 附带着被颠覆的还有整个科学史学界 (因为有意抹杀米列娃的贡献)。

有道是: 超常的主张需要超常的证据。 那么, 如此颠覆历史——乃至颠覆史学界——的观点证据何在? 主要的证据只有两条: 一条是爱因斯坦在 1901 年给米列娃的信中曾将正在进行的工作称为 “我们的”; 另一条是已故苏联物理学家约飞 (Abram Joffe) 1955 年曾在某苏联刊物上发文表示见过爱因斯坦的论文署有爱因斯坦和米列娃两人的名字。 这其中第一条只是分析性证据, 并无一锤定音的效力, 而且对信件的排查很快显示, 爱因斯坦在热恋时虽偶尔将正在进行的工作称为 “我们的”, 绝大多数时候仍是用 “我的”。 不仅如此, 米列娃自己在给朋友的信中也将爱因斯坦的工作称为 “他的”。 可见 “我们的” 不过是热恋时偶一用之的 “甜言蜜语”。 更何况, 那些信件比爱因斯坦 1905 年的论文早了足足四年。 第二条倒有几分铁证意味, 可惜也被查清了, 原来约飞只是说论文的作者是一位不知名的专利局职员: 爱因斯坦—玛丽克 (玛丽克是米列娃的姓), 他并且特意说明按瑞士的习惯, 妻子的姓氏要添在丈夫姓氏的后面。 可见, 约飞只是按他认为的瑞士习惯, 用 “爱因斯坦—玛丽克” 来称呼爱因斯坦, 而不是说论文上有两个人的名字 (事实上他明确说了作者是一位不知名的专利局职员), 更没有说自己曾亲眼见过 (事实上有史学家研究了约飞的学术经历后发现, 他极不可能见过爱因斯坦论文的预印本)。

如此薄弱的证据居然成就了如此颠覆性的观点, 不可谓不荒谬。 而如此荒谬的观点, 直到去年 (2012 年) 仍有史学家撰文驳斥, 影响不可谓不持久。 其实, 这类阴谋论观点在媒体上常能见到,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有选择地采用分析性的证据 (比如爱因斯坦的一封信件)、 不易核实的孤证 (比如已故物理学家约飞发表在苏联刊物上的文章)、 或歪曲臆造的证据 (比如对约飞文章的误读), 而对不利证据 (比如米列娃的数学成绩很差, 米列娃的信件未谈及物理, 爱因斯坦的工作有自洽而独立的逻辑传承, 等等) 则要么略而不提, 要么进行阴谋论解读 (比如毫无证据地认为米列娃的某些信件被爱因斯坦销毁了)。 由于现实世界的许多事情都牵涉到许多方面, 通过有选择地对待证据, 再辅以歪曲臆造等 “技术”, 往往能轻易构造出颠覆性的观点, 而媒体和大众偏偏还特别青睐那样的观点, 这是阴谋论观点层出不穷的根本原因。

这原因既成就了阴谋论观点, 也提供了识别它的诀窍。 虽然普通读者并无能力分辨对证据的歪曲和臆造, 但当你看到寥寥几条证据风卷残云般地颠覆一个主流观点, 却丝毫不提后者赖以确立的大量其它证据该如何重新解释时, 你所看到的就极有可能是一个阴谋论观点

站长往年同日 (2 月 25 日) 发表的作品

站长近期发表的作品

本文的讨论期限已过, 如果您仍想讨论本文,
请在每个月前七天的 “读者周” 期间前来讨论。

>> 查阅目前尚在讨论期限内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