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 迎 访 问 卢 昌 海 个 人 主 页

除了自己的无知,
我什么都不懂。

-苏格拉底

 
信 息
 
 
 
All English Contents
作品列表 | 电子图书
站长简介 | 常见问题
版权说明 | 电子邮箱
 
统 计
 
 
 
自 2020-06-30 以来
本文点击数
30,510
自 2008-02-01 以来
本站点击数
32,201,745
昨日点击数 4,913
今日点击数 7,495

喜欢本人文字的读者
>>> 欢迎选购本站电子书 <<<

微言小义 (2020.06)

- 卢昌海 -

站长的 “微博” 帐号
>>>>>> Twitter | Mastodon <<<<<<

全部 理科 文史 社会 其它

博 文

注 释

关于《费曼物理学讲义》, 我曾经发过很多条微博, 并且是向来不吝赞美之词的。 现在再发一条。 费曼的主要研究领域在量子世界, 因此毫不意外地, 虽然讲义的一、 二卷已精彩纷呈, 以量子世界为主题的第三卷则更有一种高屋建瓴、 举重若轻的新颖感。 在量子力学教材中, 让薛定谔方程在全书篇幅的 2/3 之后才出场不仅当时, 哪怕在如今也是很少有的编排。 然而量子力学的本质在费曼的编排下得到了清晰得多的呈示。 比如电子的双孔干涉理想实验是每一位学过量子力学的学生都知道的, 很多学生也定性地知道在这个实验里, 你若是设法 “看” 电子从哪个孔经过, 干涉图案就会消失。 但如果要半定量地论证这一点, 很多能熟练求解薛定谔方程的学生会完全无所适从, 不仅不知道如何论证, 甚至恐怕不知道如何表述所要论证的东西, 更遑论表述 “设法 ‘看’ 电子从哪个孔经过” 那样的条件。 费曼却在讲义的最初几章就以闲聊般的口吻给出了很透彻的阐述。 “我们通常称之为量子力学高等部分的内容实际上是相当简单的”——费曼如是说, 并且用他的讲义作了最好的演示。

发布于 2020-06-02

近日看了 Star Trek: Voyage 三四两季的交界: Scorpion I & II, Seven of Nine 终于登场了。 很多年前零星观看 Star Trek 时, Seven of Nine 就是 Voyage 系列里我最喜爱的角色之一 (另两位喜爱的角色是 Doctor 和 Tuvok——都是理性重于感性, 甚至有些机器人色彩的, 倒不纯是偏好理性之故, 而更多地是由于此类人物在现实世界乃至其他影视中见不大到, 从而最有科幻特色, 对白也更有趣)。 这两集的情节也不错, 尤其是开片时 Borg 舰队的神秘溃败, 有几分悬疑和武侠的色彩。

发布于 2020-06-03

来聊聊科学巨匠艾萨克·牛顿 (Isaac Newton) 的生日。 每年 “Christmas” (“圣诞节”) 都会有科学爱好者贴所谓 “Newtonmas” 的图片。 这一来是因牛顿够得上称 “圣” (虽然绝非 “圣诞” 里的那个不容置疑的 “圣”), 二来是牛顿的生日恰好也在 12 月 25 日——不过这后一点其实是需要一些注释的。

这注释要从儒略历 (Julian calendar) 说起。 儒略历是罗马共和国统帅儒略·凯撒 (Julius Caesar) 于公元前 45 年开始推行的, 特点是每四年设一闰年——相当于认为每年的平均长度为 365.25 天。 后来教会决定将公元 325 年的春分点 (spring equinox) 日期 3 月 21 日视为固定, 作为推算复活节 (Easter) 的基础。 但问题是, 每年实际只有约 365.2422 天, 因此儒略历大约每 128 年会偏差 1 天, 这一偏差使春分点在儒略历中的实际日期逐渐前移。

到 1582 年, 春分点已前移 10 天至 3 月 11 日。 为校正这一偏差, 教宗格里高利十三世 (Pope Gregory XIII) 颁布了如今仍被绝大多数国家沿用的所谓格里历 (Gregorian calendar), 将 3 月 11 日后移 10 天至 3 月 21 日, 以维持春分点日期不变。 格里历同时对闰年数量作了微调, 每 400 年减少 3 个闰年 (相当于将每年的平均长度调整为 365.2425 天), 以减少系统偏差。

此后 “不久”, 牛顿出生了, 他的生日按格里历为 1643 年 1 月 4 日。 但微妙的是, 英国直到 1752 年才采纳格里历, 因此牛顿出生时英国仍在沿用儒略历, 由于格里历相对于儒略历后移过 10 天, 因此儒略历中的牛顿生日比格里历中的早 10 天, 为 1642 年 12 月 25 日, 恰好是 1642 年的 “Christmas”——这就是 “Newtonmas” 的渊源。 因此, 虽然 “Newtonmas” 是一个有趣的日子, 但只在如上所述的微妙的历史意义下跟 “Christmas” 为 “同一天”。

发布于 2020-06-04

这条微博发布后遭到屏蔽, 估计是牛顿出生年份的中间两个数字所致。

金庸在《飞狐外传》新修版的后记里批评了影视改编者对他小说的改动, 表示 “如有人改编《飞狐外传》小说为电影或电视剧, 最好不要 ‘丰富与发展’…… 不要加上胡斐与程灵素千里同行、 含情脉脉的场面”。 这我是极赞同的, 但也要斗胆说一句: 老爷子自己新修版里的某些 “丰富与发展” 其实颇有些违背此意 (虽然老爷子的功力跟影视改编者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比如胡斐与程灵素虽无 “含情脉脉的场面”, 却添了 “倘若我娶了她为妻” 的想象。 “丰富与发展” 得更厉害的则是《射雕英雄传》, 就差让桃花岛上人人都爱上梅超风了——连一直打算与亡妻重聚的黄药师也不例外, 简直是人设崩溃。

发布于 2020-06-06

【小闲事】 下午 3:30 左右大雨。 雨后, 趁凉意到附近散步。 5:00 左右打算回家, 却发现必须穿越的一条主干道被封路, 原来是游行队伍即将经过。 两分钟的回家路变为 “咫尺天涯”, 问警察如何穿越, 警察用手 “画了一个圈”, 表示得绕道。 问要绕多远, 则连警察也不清楚, 看来取决于游行队伍的位置。 于是开始绕, 期间在一条僻静小路很难得地遇见十几只加拿大雁过马路。 停下车, 俟其 “游行” 完毕。 至于人类的游行, 则只在最后绕道成功的路口远远见到几眼。 5:20 左右抵家。

发布于 2020-06-06

这十来天的示威使 COVID-19 在美国简直不算事了。 然而它当然依然是个事, 是每天夺走成百上千生命的事——哪怕从 “Black Lives Matter” 的角度讲也依然是个事, 虽然示威者的脑子里目前塞不下这个事。 不过另一方面, 虽已持续数月, COVID-19 的很多性质依然不清不楚, 很多措施的必要性依然在靠 “相关性” 来印证。 如果这十来天明显破坏 social distance 的示威在疫情下降趋势已很明显——从而趋势变化易被察觉——的城市如纽约没有引起疫情反弹, 则对 COVID-19 的户外传播能力, 乃至户外 social distance 的必要性恐怕都得重新评估。

发布于 2020-06-07

【小闲事】 今天天气清爽, 早中饭 (对我是早饭加中饭, 对睡懒觉的几位则是提早了的中饭) 之后赴 Valley Stream 州立公园。 这个公园面积不到 0.4 平方公里, 是州立公园里较小的。 但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除了不依山傍海, 湖泊、 溪流、 树林、 草坪倒都不缺。 粗粗看去, 游园者大约是烧烤、 锻炼、 休闲 “三分天下”。 由于面积小, 以几周前的眼光来看, 人口密度可算有些偏高, 不过随着疫情回落, 对人口密度的敏感度也在回落。 下午离开时注意到入园处已经限流。

发布于 2020-06-07

爱因斯坦在题为 “关于理论物理学的方法” 的演讲中表示, 像理论物理学这样的科学体系是 “发明”; 美国物理学家温伯格在《解释世界: 现代科学的发现》一书中则认为, 现代科学是在研究自然的漫长征程中, 经过不断尝试才 “发现” 的一种最适合自然的探索方式。 科学究竟是 “发明” 还是 “发现”? 我的看法是爱因斯坦和温伯格的综合 (这不是耍滑头, 一来是这两人中的任何一位在这种话题上都不太可能全错, 二来是这两人的说法本身就显示了不同的侧重点, 从而理应综合): 现代科学是用 “发明” 出来的理论体系, 来描述 “发现”——并且这种做法本身也是一种 “发现”。

发布于 2020-06-09

读《数学文化》 2012 年第 3 期毕。 2012 年这前 3 期包含了一个精彩系列——《自然的奥秘: 混沌与分形》。 作者丁玖是李天岩的学生, 李天岩则是约克 (James Yorke) 的学生。 因此文中提到, 当还在读小学的丁玖的女儿从老师那儿听到 chaos 的概念时, 丁玖对她说, “你爸爸的导师和他的导师就是定义什么是 chaos 的两个人。 等你长大点我可以告诉你关于 chaos 更多的故事”。 这个系列也许就是那 “更多的故事” 吧。 分享其中的一则关于分形之父曼德勃罗 (Benoit Mandelbrot) 的轶闻: 曼德勃罗涉猎过很多领域, 有一次做报告时, 主持人介绍他在哈佛教过经济学, 在耶鲁教过工程学, 在爱因斯坦医学院教过生理学…… 曼德勃罗幽默地表示: “当我听到过去从事过的一连串职业时, 就经常怀疑自己是否存在。 这些集合的交集肯定是空的。”

发布于 2020-06-11

【小闲事】 今天是家附近的 Barnes & Noble 书店重开的第一天, 也是近三个月以来我首次走进超市之外的商店。 在整个 “lockdown” 期间, 我最希望其能挺过难关的就是书店。 今天店里人不多, 但看到那些跟我一样第一时间来逛书店的 “early bird”, 有一种亲切感。 虽没什么特别需要的书, 还是买了一本聊表支持。

发布于 2020-06-12

买的是 The Los Alamos Primer (by R. Serber)。

【小闲事】 今天赴 Nissequogue River 州立公园。 该公园的原址是一座废弃的精神病院, 主要地貌为草坪和海湾, 人工设施极少, 倒是有若干废弃建筑尚待拆除。 我们主要在海湾散步, 但今天的 “热点” 事件却发生在草坪上: 家里那位的手机掉了, 经研判是掉在草坪上。 于是差她们几位去搜寻, 我自己在树荫下支了张沙滩椅看书。 不一会, 她们 “铩羽而归”, 我只得亲自 “率团”, 家里那位则 “鸠占鹊巢” 坐了椅子。 最后, 是女儿眼尖, 找到手机, 立了 “头功”。 不过当她蹦跳着跑去邀功时, 自己的手机掉了出来, 被漫步在后的我捡到, 得了 “二功”。 :-)

发布于 2020-06-13

1928 年, 在德国哥廷根参加完一个暑期班的苏联物理学家伽莫夫用仅剩一天的 “盘缠”, 绕道哥本哈根 “觐见” 了玻尔。 在聊了聊伽莫夫的研究后, 玻尔说: “我的秘书告诉我, 你只剩在这里待一天的钱了, 如果我替你从丹麦皇家科学院申请到卡尔斯堡奖学金, 你是否愿意在这里待一年?” 伽莫夫当然愿意, 于是就在玻尔的研究所逗留了下来, 他的逗留也为研究所增添了许多轶闻趣事。 这种毫无 “繁文缛节”, 充满自由和信任的学术交流及人员往来是物理学黄金时代的缩影。

发布于 2020-06-18

Ref: My World Line (by G. Gamow).

打一个有点遥远的广告: 《我的 “微言小义”》 (二集) 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时间大约是明年)。 在我已出版的十余本书里, 哪怕对为数不多的老读者而言, 《我的 “微言小义”》恐怕也是关注度较低的。 不过这其实是我最个性化的书, 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愿套当下的热门口号喊一声: BLM——Blog Listings Matter (英文是为了套缩写胡诌的)。

同时也打一个近一点的广告: 若无意外, 近期我将有两本新书出版, 一本叫作《我的 “页边杂写”》, 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另一本叫作《书林散笔: 一位理科生的书缘与书话》,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目录、 前言、 后记等将于出版之后在主页发布。

发布于 2020-06-19

【小闲事】 今天赴 Belmont Lake 州立公园。 疫情期间, 州立公园曾免费开放, 如今随着疫情——或所谓 “第一波” 疫情——的减弱, 收费作为经济活动也恢复了。 这公园已十几年不曾造访, 有些怀旧意味。 四处及绕湖走了一通后, 怕热的我便在湖畔找了片树荫, 打开沙滩椅坐下看书。 期间偶一抬头, 居然见到一只白天鹅领着一群灰色的加拿大雁游弋在水上, 看来 “肤色” 对它们不是问题——当然, 若有人类的脑瓜, 多半得质疑凭什么白天鹅领头, 白天鹅 “宁有种乎”, 等等。 用手机拍了几张照, 可惜距离太远, 局部放大后很模糊。

发布于 2020-06-20

1942 年 2 月 13 日, 阿西莫夫的一篇小说遭到了著名编辑坎贝尔 (John W. Campbell) 的退稿, 坎贝尔并且在退回的稿件里附了一张小纸条, 上面写着正丁硫醇 (butyl mercaptan) 的分子式 CH3CH2CH2CH2SH。 正丁硫醇是一种散发臭鼬味的物质。 这是阿西莫夫收到的最刻薄的退稿。 好在那天恰好是他得知自己通过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生资格考试的日子, 兴奋盖过了退稿的沮丧。 在坎贝尔的纸条上, 阿西莫夫画了一个香豆素 (coumarin) 的分子式, 表示那将是下一篇小说的水准。

发布于 2020-06-22

Ref: In Memory Yet Green.

在篇幅较短的金庸武侠中 (所谓篇幅较短, 是指在 36 册作品集里所占不超过两册者, 若以 10 万字以上为长篇之定义, 则大多仍属长篇), 我最喜欢的是《连城诀》和《侠客行》, 近来重读了《连城诀》, 拟写几条 “读后感”。

首先要说的是: 金庸这些篇幅较短的武侠里的有些情节似乎是后期著作的 “预演”。 比如以前提到过, 《书剑恩仇录》里的白振之死跟《天龙八部》里的萧峰之死相似。 《连城诀》里也有一处 “预演”: 言达平教狄云剑法时对戚长发冷嘲热讽, 狄云忽然宣称 “不学了”, 直到言达平表示 “不再说你师父半句不是” 才回心转意。 这跟《笑傲江湖》中风清扬教令狐冲剑法如出一辙: 风清扬对岳不群冷嘲热讽, 令狐冲也宣称 “不要你教了”, 直到风清扬表示 “我不提他便是” 才回心转意。

发布于 2020-06-25

继续写《连城诀》 “读后感”。 梅念笙将 “连城诀” 传给丁典是一件很莫名其妙的事, 因为世上除他那三个知道剑招顺序的弑师之徒外, 其他人得了 “连城诀” 也没用。 因此传 “连城诀” 对丁典或其他人皆无益处, 只是间接增加了三个恶徒得到宝藏的机会。 若说他知道宝藏有毒, 想借此惩戒恶徒, 则又完全没必要采取如此迂回而渺茫的办法。

发布于 2020-06-26

看《飞狐外传》和《连城诀》时偶然注意到, 金庸在新修版里对若干女性角色作了 “美白” 处理: 比如《飞狐外传》描述袁紫衣时有一句 “肤色虽然微黑”, 新修版去掉了; 《连城诀》描述水笙时有一句 “脸色微黑”, 新修版换成了 “脸容白嫩”。 说到这个, 添句题外话: 此种修改在如今的美国几乎能成 “罪状”——最近 Dove soap 的美白产品因被控偏好白皮肤而拟改名就是例子。 世界需要正义, 然而理念一贴上 “正义” 标签, 就不仅能披荆斩棘, 还可变成 “大杀器”。

发布于 2020-06-26

《连城诀》中的万震山杀戚长发 (虽实际并未杀成) 也是一件很莫名其妙的事——倒不是说两人有什么同门之谊, 而是并无非杀不可的理由, 相反倒有不杀的理由——因为万震山怀疑戚长发得到了《连城诀》, 不杀才有抢夺的希望, 再不济也能尾随监视, 杀了则无异于掐断线索。 至于万圭看上戚芳, 跟宝藏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万氏父子并无套问戚芳之举, 可见万圭娶戚芳并非为了宝藏), 通过杀戚长发来达到目的更是过于离奇。 而且, 万震山掐死武功低微的吴坎都会受伤, 杀武功不在他之下, 且精明过人的戚长发而不发出异响, 实在极不可能 (正因为如此, 杀戚长发需要非杀不可的理由——因为做极不可能之事是冒很大的险, 不会无故去做)。

发布于 2020-06-28

《连城诀》是一本 “黑暗之书”, 着墨较多的人物除狄云、 丁典、 水笙、 戚芳外别无好人。 但即便在那样的黑暗背景里, 凌退思也黑得有些不合情理: 为抓丁典, 居然在女儿花圃里放无药可救的金波旬花。 其实那时丁典武功未成, 有 N 种办法抓他, 根本不必冒女儿中毒的风险。 至于后来的活埋女儿, 则更是无目的的恶。

发布于 2020-06-29

>> 上一篇 | 序言 | 下一篇 <<

站长往年同日 (6 月 30 日) 发表的作品

站长近期发表的作品

网友讨论选录

  • 网友: kawolu   (发表于 2020-06-03)

    微博是被禁止评论了吗?

  • 卢昌海   (发表于 2020-06-04)

    没有被禁。 不过随着微博读者的数量增加, 平均水平越来越低, 渐无兴趣与之互动, 关掉了——只保留了我的关注对象的留言权限。

  • 网友: spectroscopy   (发表于 2020-06-05)

    昌海兄, 一两年前, 你和我在某件事 (我已经记不得是什么) 上的观点有不同, 你说很正常, 就没有讨论或辩论, 我也没有继续。 刚读了你的白人警察对黑人滥施暴力的博文, 还是越读越吃惊。 你说警局中的白人比例比当地人口的白人比例平均高出 30 个百分点, 这个比例差异应该消除。 你是否认为警局中的种族比例要和当地人口的种族比例相当才算平等? 挑选警察和其他职业一样有标准。 如果没有证据显示白人申请时被优先考虑, 那就是平等的。 非裔美国人的犯罪比例远高于其人口比例, 这样的背景使得他们成为警员的几率更低, 这当然不是不平等。 由于多种原因, 每个族裔的就业取向也不同。 NBA 球员中非裔比例远高于其人口比例, 各高校自然科学系中亚裔的比例也远高于其人口比例。

    “比如将警察队伍少数族裔化, 或采取族裔规避原则: 规定在执法对象是少数族裔时, 只能由少数族裔警察去处理。”——将警察队伍少数族裔化是政治正确的做法, 危险太高。 这次事件中, 其实就有少数族裔的警察。 即使这样, 左派的媒体仍然使用种族的角度解读。 另外, 出警前如果还要考虑执法对象是少数族裔与否也不现实。

  • 卢昌海   (发表于 2020-06-05)

    To spectroscopy:

    对你这条留言里的说法, 我其实没有太多不同意的地方。 我这条微博是一半认真, 一半反讽。 认真的地方是认为在现在这种个案都足以 “燎原” 的情况下, 除非将警察队伍少数族裔化, 或采取族裔规避原则, 否则绝无可能消除问题 (因为个案是绝不可能彻底消除的)。 反讽的地方也正在于此, 不仅因为这两条都不现实, 而且也因为我并不认为这样能减少警察滥施暴力现象, 它所消除的只是一种口实而已。 事实上, 警察是高危职业, 警察的行为从统计上讲很可能是基于经验, 即对最容易遭到暴力反击的对手最容易使用暴力, 因此换成其他族裔的警察也一样 (巧得很, 6 月 2 日, 《The Wall Street Journal》发表了一篇题为 “The Myth of Systemic Police Racism” 的文章, 也谈到的同样看法, 并且提到 2015 年 Justice Department 对费城的调查显示, 非裔及西语裔警察比白人警察更容易对手无寸铁的黑人动武), 但除非白人警察消失了, 否则人们永远是 “看人挑担不吃力”。 至于消除 30% 那个 “提议”, 也同样是一半认真, 一半反讽。 反讽的地方跟前面本质上是一个意思, 认真的地方则在于: 这种经常被举出来的种族不平等的口实倒确实是可以——在美国如今这种敏感状况下基于社会成本甚至应该考虑——消除的, 不像前面两条那样不现实。

    我心目中真正的平等或不歧视——无论关于性别、 肤色还是其他——不是按人口比例分配, 而是彻底不考虑那些因素。 我对职场平等的真正看法是 2017-11-10 的微博, 也许跟你所说并无实质区别。

  • 网友: labniz   (发表于 2020-06-10)

    “我心目中真正的平等或不歧视——无论关于性别、 肤色还是其他——不是按人口比例分配, 而是彻底不考虑那些因素。”——非常赞同, 不平等的要义是本该享有某些权利的人没有享有, 一些人却享有特权。 鼓吹平等的人, 常常借前者, 来谋求后者, 他们的观点往往极富煽动性, 站在道德制高点上, 来攻击异见者, 而应者众。 人类还是不理性的, 对理性的追求, 任重而道远。

  • 网友: liechi   (发表于 2020-06-20)

    《微言小义》是微博摘录吗? 若是, 有些精彩而犀利的片段怕不好过审。 《页边杂写》这书名让我想起钱钟书的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他把书和人生齐观, 于是 “页边杂记” 成了 “写在人生边上”, 出语甚妙。 《书林散笔》和《页边杂写》里是部分网站文章辑录还是私房文? 看着书名就颇感兴趣, 祝出版顺利, 愿一睹为快。

  • 卢昌海   (发表于 2020-06-20)

    《我的 “微言小义”》 (二集) 跟已出版的那本一样, 是微博辑选, 不过也跟那本一样, 不会收录时政类文字 (一来是该类文字不易过关, 也不想让编辑为难, 二来是该类文字更为 “速朽”, “时事” 一旦成为 “往事”, 读者甚至未必搞得清我谈的是什么)。

    预计于近期出版的两本是文章合集, 收录的是跟书有关的文字。

本文的讨论期限已过, 如果您仍想讨论本文,
请在每个月前七天的 “读者周” 期间前来讨论。

>> 查阅目前尚在讨论期限内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