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 迎 访 问 卢 昌 海 个 人 主 页

除了自己的无知,
我什么都不懂。

-苏格拉底

 
信 息
 
 
 
All English Contents
作品列表 | 电子图书
站长简介 | 常见问题
版权说明 | 电子邮箱
 
统 计
 
 
 
自 2018-06-20 以来
本文点击数
10,997
自 2008-02-01 以来
本站点击数
32,175,672
昨日点击数 6,803
今日点击数 286

喜欢本人文字的读者
>>> 欢迎选购本站电子书 <<<

微言小义 (2018.04 - 2018.05)

- 卢昌海 -

站长的 “微博” 帐号
>>>>>> Twitter | Mastodon <<<<<<

全部 理科 文史 书话 其它

博 文

注 释

周末了, 给大家灌点鸡汤: 《射雕英雄传》里江南五怪命丧桃花岛, 郭靖得到两条线索, 一是朱聪写的 “事情不妙, 大家防备……”, 二是南希仁写的 “杀……我……者……乃……”, 可惜写字者都是到了关键处就只剩半个字的命, 没能传达核心信息。 这说明文字精炼是多么重要。:-)

发布于 2018-04-01

复活节和愚人节重叠, 很好的意象。

发布于 2018-04-01

儿子: 妈妈, 我想吃一个冰淇淋。
家里那位: 嗯, 妈妈给你买, 宝宝真乖。
我: 儿子想吃冰淇淋, 你立刻给他买, 是他乖还是你乖?
…… ……

发布于 2018-04-02

小时候特别喜欢坐火车, 尤爱靠窗的位子。 坐在稳稳的车厢里, 看着窗外起伏的山峦, 近旁飞掠而过的民居、 沟壑、 林木, 还有道口那排着长队的车辆及倏忽来去的 “叮咚” 声…… 那种平稳和速动的反差, 仿佛有一种在人世外俯瞰凡尘的超脱。

发布于 2018-04-03

π 和 e 之间的另一个有趣关系……

发布于 2018-04-03

2018-03-30 的微博谈过 π 和 e 之间的关系, 可参阅。

「人真是不可理喻, 他们连一条虫子也造不出, 却会造出一堆神来。」——蒙田

发布于 2018-04-04

Ref: The Essays.

美国的飞机安检实在太草木皆兵了。 家里那位的同事前不久乘飞机, 一双筷子居然被没收。 可恼的是, 后面一位乘客的威力大得多的十字架却因关乎宗教而没事。 那位同事生气地表示, 下次要将筷子扎成十字架!

发布于 2018-04-06

前两天在旅馆看电视, 忽然觉得打高尔夫仿佛是用迭代法解方程: 发球那一杆是给出试探解, 后续各杆是逐次逼近, 进洞则是达到指定精度; N 洞的球场相当于解 N 个方程——总迭代次数最少者胜出; 选手的球技对应迭代的方法, 球技的高低对应收敛的快慢——只要收敛足够快, 试探解偶尔差点也不怕。

发布于 2018-04-08

如果屎壳郎想要取悦人类, 会用什么来孝敬?
我很怀疑教徒取悦上帝的手段比那高明。

发布于 2018-04-13

忽然意识到, 已很久没想起 “掉粉” 二字了。 玩微博的头两年, 一条微博不合众意就会掉粉, 也常见到别人——甚至大 V——谈论掉粉; 类似的, 增粉亦皆有源——比如一条微博被转多了。 虽不会因此种 “因果报应” 而改掉我行我素的做派, 总算也有个好奇, 不像如今, 每天莫名其妙新增的粉丝掩去了因果, 只留下混沌。

发布于 2018-04-14

「所怕的只是成仿吾们真像符拉特弥尔·伊力支一般, 居然 “获得大众”; 那么, 他们大约更要飞跃又飞跃, 连我也会升到贵族或皇帝阶级里, 至少也总得充军到北极圈内去了。 译著的书都禁止, 自然不待言。」——鲁迅, 1928 年

鲁迅如果活到红色政权会如何? 很多人写过这个, 据说毛也答过 (即鲁迅再说话就进监狱, 顾全大局保持沉默则安全)。 这段引文可算是鲁迅自己的预测。

发布于 2018-04-16

“符拉特弥尔·伊力支” 即列宁

除去少数例外, 我对自传类文字的好恶排序为: 在文字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形下, 谈自己的见闻者为上品, 谈自己的见解者为中上, 论自己的正确者为中下, 论自己的正义者为下品。

发布于 2018-04-20

好久没晒书了, 这回暴露一下 “三俗” 品味, 晒一本老牌禁书吧。 在旧书店看到一套两卷本的《The Decameron》 (十日谈), Richard Aldington 的英译, 古朴典雅的精装, 很 “艺术” 的插图, 两卷各标了 12.50 美元。 做好付 25 美元的准备, 结帐时却被告知 12.50 美元是全套的价格, 不禁有一种白捡了 12.50 美元的感觉。:-)

发布于 2018-04-21

为了政治正确, 当今的好莱坞影片在性别、 肤色等方面特别小心翼翼。 多年前, 有人问阿西莫夫, 他的小说里为什么没有女人? 阿西莫夫回答说, 他不仅忽略女人, 而且也没写黑人、 东方人、 法国人、 英国人…… 没有犹太人、 没有牧师、 没有农民、 没有劳工…… 他的故事里全是美国白人, 因为 “那是我唯一了解的”。

发布于 2018-04-22

Ref: Yours, Isaac Asimov: A Lifetime of Letters.

任何社会, 个体的人都有好有坏。
一个好的社会, 是大家都能悠然欣赏别人好的一面;
一个坏的社会, 是大家都习惯用坏的一面相互倾轧。

发布于 2018-04-23

早晨起来, 在微信的 Moment 里见到三位友人转发的三篇不同文章 (因标题仍可见), 点进去却都变成了下图……

如今久已不看国内新闻 (也因此, 议论国内时事不像过去那么频繁了), 只偶尔从为数不多的微博微信关注对象中得知点小事。 至于 “大事”, 则主要就靠上面这种图片。 当然, 是只知发生而不知内容了——但也许不知也罢。

发布于 2018-04-24

谎言只是在别人的无知之处填充谬误; 宗教却是直接摧毁别人的求知能力。 因此谎言可欺人于一时, 宗教却可欺人于一世。

发布于 2018-04-25

读罗孚的《北京十年》和《北京十年·续篇》毕。 多年前曾读过续篇中有关周作人的部分, 留有印象, 后在某中文书店见两书皆打三折, 便买了。 此番通读, 总体不错, 但感觉两书之成套甚为勉强, 前者为羁留北京之见闻, 确系 “北京十年”, 后者却实为文史杂编。 此外, 续篇起码读到六七处错字, 在港版书中颇少见。

发布于 2018-04-26

一直觉得欧几里德对平行公设的表述 (“如果一条线段与两条直线相交, 在某一侧的内角和小于两直角, 那么这两条直线在不断延伸后, 会在内角和小于两直角的一侧相交”) 是不必要的繁复。 但今天在一本书里读到一种解读不无道理, 那就是今天常用的简洁表述 (“过直线外的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之平行”) 是不能在有限范围内检验的, 欧几里德的表述则可以, 是一种避免引入 “无限” 的努力。

发布于 2018-04-27

Ref: Reverse Mathematics (by J. Stillwell).

关于平行公设, 还可参阅一段 旧文

在某些方面, 军事分界线就像一个大黑洞的视界, 当你真的穿越它时, 它其实就是一片空间。

发布于 2018-04-27

新闻背景: 朝韩首脑金正恩与文在寅携手跨过军事分界线

我很少吃零食, 一来是到如今这年纪已不馋嘴, 二来是觉得此非健康之道。 但偶尔的放纵还是有的, 大都是在书店, 心想着支持一下实体书店——自古干坏事都要打高尚旗号的。:-)

发布于 2018-04-28

不知是受电视连续剧里的唐僧还是金庸小说里的方证、 空见等的影响, 心底里的和尚一直有一种清、 静、 慈悲的形象。 也因此, 每每觉得现实中的和尚别扭。 最早的别扭是多年前在灵隐寺见一位和尚斥赶跟寺庙抢香烛生意的小贩, 后来则是在纽约唐人街偶尔见到的模样很市侩的和尚——当然, 自知是拘于形相了……

另外当然, 金庸小说里坏和尚也不少, 但那些 “好” 形象在我心中似乎更顽固, 甚至这些年看了许多别扭的真和尚也扭不转那个印象, 不得不继续别扭着……

发布于 2018-04-29

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是: 中国人大面积迷信, 最主要的宗教 “教士” 却都有比较流行的蔑称: 和尚被叫秃驴, 道士被称牛鼻子。 也许, 历史上的儒释道三家争宠有如劣质版的三权分立, 使三家的神圣性都有所降低, 尤其是释道两家。

发布于 2018-04-30

关于中国人的宗教, 张爱玲有过精辟评论, 参阅 2016-07-26 的微博。

长岛火车迄今仍是人工检票。 老乘客们一般提前就把车票拿出来了, 然后该干啥干啥。 那车票有的搁在腿上, 有的挂在包上, 有的拿手指拈着, 有的在手机里 (电子月票), 我的则夹在正在读的书里如书签状, 检票员漫步走来, 都是一眼瞧见, 点头称谢, 让我想起小时候那种在一幅纷杂的图画里找某个小物件的游戏。

发布于 2018-05-01

「通常我们晓得, 某朝的年代长一点, 其中必定好人多; 某朝的年代短一点, 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 为什么呢? 因为年代长了, 做史的是本朝人, 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 年代短了, 做史的是别朝人, 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鲁迅

也许一个年代短的朝代的最大不幸是: 它后面恰好是一个年代长的朝代。 那样的话, 它将被贬斥得最一塌糊涂——因为虽然做史的别朝人可以 “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 但最能显出本朝之好, 最能显出改朝之正义的, 莫过于是贬斥紧邻自己的前朝。

发布于 2018-05-02

书架上有一本华罗庚的 “黑宝书”——《数论导引》, 是将近 30 年前在北京买的, 后带回杭州, 又带到美国, 即便有了电子版也舍不得扔。 今日心血来潮重又翻了翻, 发觉序言里的金句真不少。 比如:「有一些 “自给自足” 的数论入门书会给读者以不正确的印象: 就是数论是数学中一个孤立的分支。」

还有这句:「有时作者孜孜不倦地搞了好久自以为十分深刻的工作, 但专家却认为仍极肤浅。 其原因有如下棋, 初下者自以为想了不少步, 但在棋手看来却极其平易……」

发布于 2018-05-03

网络时代, 很多昔日买得很辛苦、 很兴奋的书, 如今都有了免费的电子版。 随着存书空间的日益紧张, 有电子版的书我一般就不买实体书了, 也因此开始搜电子版, 但昔日的掏书之乐从未在电子版上重现过。 不仅如此, 有时在旧书店看到一本中意的实体书, 用手机一查, 发现有电子版, 甚至会生出一种失望感。

发布于 2018-05-04

儿子比女儿小七岁, 但两人在一起就像配了对的电子, 只顾彼此说话, 外面的风景什么都不重要了。 有一回春假让他们在长辈家玩了一周, 接他们时, 在回来的车上还说个不停, 我说: 一礼拜还没把话说完?

也常口角, 甚至每小时必有口角, 但连和解都不用, 话题一变立刻跟啥事都没发生似的了。

去年鬼节的晚上, 跟儿子走在路上, 见一户人家在墙上投影出很多幽灵, 我问儿子: 如果姐姐变成幽灵, 你怕不怕? 儿子说: I will carry her all the time (我会永远带着她)。

发布于 2018-05-06

曾经, 宗教也是人类理解世界的尝试之一, 有足够多的未知滋养着它, 却没有足够确凿的证据与之矛盾。 那时——并且只有那时, 信徒有条件诚实而自洽地信仰宗教, 甚至努力探索自然, 真心地相信探索会证实信仰。 今天的信徒则不然, 若非足够无知, 就往往要靠弱智、 扯谎、 自欺, 双重标准甚至双重人格来维系信仰。

发布于 2018-05-08

2016-11-12 的微博表述过相近的观点, 可参阅。

理查德·道金斯等人基于长期演讲的经验, 曾对谈论宗教容易引来的评价作过小结, 大意是: 提出疑问就是冒犯; 把理说正就是偏激。 我在自己十分有限的经验中也有所体会。 从策略上讲, 也许 “顺毛捋” 才是影响别人的更有效手段, 不过我的兴趣只是表述观点, 不为影响别人, 更不为改造社会, 故而将我行我素。

发布于 2018-05-09

有博友问起写微博是否会因喜欢听 “赞” 而迎合读者。 就我个人而言答案是否定的 (我时不时会发掉粉贴或冷场贴)。 不过我有一个系统性的观点也可分享一下, 那就是: 只要文字本身有吸引力, 其实无论怎么写, 最终必定是赞多于骂。 道理很简单: 因为文字是对读者的自然筛选。 比方说我批宗教有不少人赞, 但这并非因为中文世界的理性大于宗教, 而只是由于我写微博已有多年, 自然吸引了对我文字感兴趣的读者, 这些读者对我的认同度较高, 故而赞多于骂。 假如我转而捧宗教, 如今这群读者将会离去, 但逐渐地, 宗教粉会被吸引过来, 结果依然会是赞多于骂 (考虑到宗教粉的脑残度更高, 赞的比例也许会更大)。 因此对微博上的 “赞” 不可高估, 更不必为 “赞” 而迎合读者, 写自己的文字才是 “王道”。

发布于 2018-05-10

有个说法叫做: 法制国家是法律没说不能做的事都能做, 人治国家是法律没说能做的事都不能做。 对普通人来说两者都只是戏言, 比如在美国可因政治上不正确的言论丢工作, 在中国则宪法赋予的权力也未必能行使。 不过特朗普似乎将前者推到了极限, 因职位已 “通天”, 故无论是政治上不正确的言论 (如歧视性言论) 还是道德上不正确的言论 (如公然撒谎), 别人都难奈他何。

发布于 2018-05-11

「这些不要的东西, 应该可以销毁了罢, 免得失火。 不。 F 总长是深通 “高等做官学” 的, 他知道万不可烧, 一烧必至于变成宝贝, 正如人们一死, 讣文上即都是第一等好人一般。」——鲁迅

很多 “宝贝” 都是 “碰瓷” 专用的, 自己怎么损毁都无妨, 一落外人之手就——其实也惹不起外人——就从此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向后代哭诉自己被欺负……

发布于 2018-05-15

“F 总长” 指 1917 年 12 月至 1919 年 5 月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傅增湘。 这段文字议论的是历史博物馆的 “大内档案” 被转卖给罗振玉, 继而转卖给日本人引发的风波。

有时候觉得, 真是不能小看正恩同志。 朝鲜也许是能把世界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真实国力最弱的国家。 以色列搅动时局的能力也不小, 但它有美国这么一个盟友, 不像朝鲜, 其实已无真正盟友。

发布于 2018-05-16

「人生的挑战之一: 所知多到自以为正确, 却没有多到能知错。」——美国天文学家泰森 (Neil de Grasse Tyson)

发布于 2018-05-16

白蚁丘 vs 大教堂

发布于 2018-05-17

#百字科普# eπ 和 πe 哪个更大? 答案为前者。 理由如下: 对所有 x > 0, 有 ex = 1 + x + …… > 1 + x; 取 x = π/e - 1, 则有 eπ/e - 1 > π/e; 两边同乘 e, 得 eπ/e > π; 两边同取 e 次幂, 则得 eπ > πe

由分析过程可以看出, 对任意 a > e 都有 ea > ae (其实对 0 ≤ a < e 也如此, 只是分析的浅显度会略减), 故 π 在这里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 e。

发布于 2018-05-18

Ref: @fermatslibrary

另: 有读者好奇 a < 0 的情形, 答案是: 此时 ae 不是实数, 与 ea 无法比较。

为调和《圣经》与进化论的冲突, 神创论者给上帝指派了一个伪造巨量化石的欺骗任务 (后来为解决其他冲突, 还需追加各类其他欺骗任务), 太有点逼良为娼了。 其实, 要解决《圣经》与进化论乃至一切科学的冲突, 根本不必这么糟践上帝, 有个体面得多的办法, 就是假设上帝只干了一件欺骗之事: 伪造《圣经》。

发布于 2018-05-19

常有人在我评《圣经》的文字后面表示: “《圣经》只是文学作品, 何必……”。 这里重申一下, 我对《圣经》的评论大都是针对视其为真理的教徒视角。 对于作为文学作品的《圣经》, 虽充满 “打砸抢烧” 及逻辑破绽, 以蒙昧时代的产物视之并不过分, 我的评价也不低, 详细可参阅 “第三只眼看《圣经》” 系列的 引言

倒是希望有朝一日《圣经》真的 “只是文学作品”。

发布于 2018-05-20

某外星球科学院大会上, 一则星际远征队在一个名叫地球的行星上发现智慧生物的事件引发了热烈讨论。 「不过,」 一位院士表示: 「该生物在保障生物权方面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们建有很多类似集中营的设施, 受害者排长队进入囚笼, 捆绑之后经受巨大加速度的折磨。」 『他们管那集中营叫什么?』 「迪士尼。」

发布于 2018-05-21

高晓松真是太能说了, 《晓说》中有几集请来了 “美女主持人”, 有的背景跟该集的题材还很般配 (比如谈日本时请来的是学日语的女孩)。 以为是要对谈 (否则背景管啥用?), 结果却完全是高晓松一人侃侃而谈, 美女只是出耳朵, 摆笑脸——甚至是崇拜的笑脸。 赤裸裸地当花瓶啊。:-)

发布于 2018-05-22

柏拉图是西方学术史上的巨人, 但同时也是最早主张 “以言入罪” 的政治思想家, 给后世留下了很坏的遗产。

否认神的存在, 或否认神爱护人, 是柏拉图主张要入罪的。 最轻的惩罚是五年监禁, 仍不悔改则处决。

发布于 2018-05-23

Ref: Plato's Universe (by G. Vlastos).

#微圣经# 《圣经》中为数不多的幽默——只不过是坏蛋的幽默: 该隐和亚伯是兄弟, 亚伯看守羊群, 该隐种地, 两人分别拿自己的出产供奉上帝。 当时还命人不得吃荤的上帝更中意亚伯的畜产品。 羡慕忌妒恨之下的该隐于是开谋杀案之先河, 杀了亚伯。 大侦探上帝问该隐: 亚伯在哪里? 该隐顶嘴道: 不知道! 我是看守亚伯的吗?

结果, 上帝很生气, 后果很严重。 该隐被告知 “必从这地受咒诅”、 “地不再给你效力”、 “你必流离飘荡”。 不过离了上帝后, 该隐很快就在伊甸园以东娶妻生子、 建立城池, 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

发布于 2018-05-26

Ref: Genesis 4:1-4:24.

关于上帝命人不得吃荤, 参阅拙作 创世七日谈

读民国时期的作品预告、 广告或编者按, 有一个感觉, 那就是当时杂志或出版社的文字风格比较灵活、 诙谐, 身段和视角比较接近读者甚至粉丝; 相比之下, 现代杂志或出版社的文字风格及态度比较严正、 刻板, 有点政府机关的范儿。——这是单指面向公众的文字, 私信等不在其列。

发布于 2018-05-29

#百字科普# 为什么 √2+√3 接近 π? 因为图中面积为 π (即半径为 1) 的圆的外切正六边形的面积为 2√3, 内接正八边形的面积为 2√2, 两者的平均 √2+√3 是对圆面积 π 的逼近。

发布于 2018-05-29

Ref: @fermatslibrary

初到美国那会儿, 见到那种巨肥无比, 若非有衣服裤子维持着形状, 简直要在最小势能原理作用下摊平了的胖子, 觉得很新奇 (与之相比, 以前学校里的胖子不过是 “小胖墩”)。 后来渐渐地, 回国时也能见到那种吨位的胖子了 (算是祖国繁荣之例证吧)——最早见到时, 有一种美国胖子被 PS 成中国面孔的感觉。

发布于 2018-05-30

给诸位出一个无厘头的议论题: 当我们表述自己的观点时, 添上一句 “不一定对” 是表示谦虚的。 不过请诸位议论一下, 添上 “不一定对” 和添上 “不一定错” 究竟哪个更谦虚?

谈谈我自己对上述问题——即 “不一定对” 和 “不一定错” 哪个更谦虚——的看法。 从给人的印象上讲, 我觉得显然是 “不一定对” 更谦虚 (因此很常用), “不一定错” 则往往只在谈论别人观点——从而不涉及谦虚与否——时才用。 然而诡吊的是——这是我提那个问题的缘由 (“无厘头” 云云乃是 “谦虚”), 从言外之意上讲, “不一定对” 其实是自认为对的概率大, “不一定错” 才表示错的概率大。 从自认为对的概率上讲, 明明是前者更不谦虚, 给人的印象却是倒过来的。 这——容我上纲上线一下——在我看来是儒家教化里无数自虐之一例 (虽不如所谓 “二十四孝” 来得严重): 想达到儒家教化里的 “谦虚”, 就必须装孙子到底, 哪怕在自承错误概率大的前提下指出正确概率非零 (即 “不一定错”) 也算不得谦虚。 这也给 “不一定对” 之类既自承正确概率大又可博谦虚之名的卖乖提供了温床。 一个更典型的例子是作者喜欢自称的 “缺点错误在所难免”, 这毫无疑问是指正确率高, 却显得谦虚; 若反过来称 “正确之处在所难免”, 则虽实际上是自承烂书, 也依然给人不谦虚的感觉。 当然, 语言和语境是复杂的, 上述分析 “不一定对”。

发布于 2018-05-31

第一段发表于 2018-05-30。

>> 上一篇 | 序言 | 下一篇 <<

站长近期发表的作品

本文的讨论期限已过, 如果您仍想讨论本文,
请在每个月前七天的 “读者周” 期间前来讨论。

>> 查阅目前尚在讨论期限内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