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 迎 访 问 卢 昌 海 个 人 主 页

除了自己的无知,
我什么都不懂。

-苏格拉底

 
信 息
 
 
 
All English Contents
作品列表 | 电子图书
站长简介 | 常见问题
版权说明 | 电子邮箱
 
统 计
 
 
 
自 2017-04-03 以来
本文点击数
12,225
自 2008-02-01 以来
本站点击数
32,230,469
昨日点击数 6,604
今日点击数 797

喜欢本人文字的读者
>>> 欢迎选购本站电子书 <<<

微言小义 (2017.02)

- 卢昌海 -

站长的 “微博” 帐号
>>>>>> Twitter | Mastodon <<<<<<

全部 理科 文史 书话 其它

博 文

注 释

听完了理查德·道金斯自传的第一卷。 这是我首次通过有声读物 “读” 完一本书, 感觉不错, 一方面休息了眼睛, 另一方面, 这有声读物是道金斯本人朗读的, 跟听他的讲演相似。 由于我买过实体书, 因此听到值得标注之处就在实体书的相应位置上贴一个 page marker, 十分方便。 ​​​​

发布于 2017-02-01

道金斯自传的第一卷是: An Appetite for Wonder

相声里有个群口节目叫作《扒马褂》, 表现一位借马褂者为多穿几天马褂, 挖空心思给马褂主人圆谎。 以扯谎的离奇和圆谎的巧妙为看点。 最终则因谎言过于离奇, 借马褂者窘态百出, 无法再圆, 只得脱下马褂告终。 看信徒维护《圣经》, 有时仿佛在看一出剔掉了幽默元素的《扒马褂》——当然, 结局往往不同。

《扒马褂》还有一个特点是借马褂者初听谎言时也会说 “你脑袋坏了? 这怎么可能!” 得知是马褂主人之言才态度逆转。 在很大程度上信徒也是如此, 若把其他宗教的同等拙劣的东西呈视给他, 他也会认为那是假的, 甚至嗤之以鼻。 唯独自己的宗教仿佛马褂的主人, 可致其态度逆转。

发布于 2017-02-02

#百字科普# 物理学上有两个理论, 现象是明确的, 数学规律也是明确的, 诠释或理解却引起过长年争论, 那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和量子力学。 对这两个理论的争论涉及一个共同的数学核心: 几率。

发布于 2017-02-03

特朗普的临时移民禁令确实是开历史倒车, 且对美国未必有利, 但另一方面, 其他国家义正辞严地表示愤怒在我看来也是一种虚伪而势利的姿态。 假如国家也有权利的话, 那么选择与什么国家往来应是权利之一。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也曾闭关, 却未见其他国家愤怒, 如今之所以愤怒, 说穿了乃是因涉及的是一块肥肉。 ​​​​

发布于 2017-02-03

科学不能证明上帝不吃狗屎。

发布于 2017-02-04

几乎任何足够宏观的决策在微观上都可找出悲剧性后果, 正如再正义的战争也难免会殃及无辜。 就连大范围旧城改造这种貌似无害的决策, 若有心寻找, 也往往能找出交通延误致病人身亡之类的微观悲剧。 事涉人命, 没人敢说微观悲剧可以忽略, 但也必须意识到, 纯以微观例子煽情的手段几乎可用于反对一切足够宏观的决策。

发布于 2017-02-05

北京时间早晨 5 点多发了一条微博, 问博友们读到该微博时身处何地。 结果数小时内收到 160 条回复, 其中最早回复的博友大都在床上, 随着时间推移, 厕所、 厨房、 早餐店陆续登场, 然后则是停车场、 地铁、 公车等, 再往后是教室、 办公室、 会议室等…… 这大概也是单个博友一天看微博的地点顺序, 在物理上这就是所谓的 “各态历经”。:-)

发布于 2017-02-05

推荐一位几天后就要过生日的物理学家——Brian Greene——的科普。 Greene 迄今出版的三本科普都不错。 我对特别谙熟大众心理的科普作家常有一种不以为然, 觉得他们往往因太懂得取悦大众而自限于肤浅, Greene 在我眼里是例外, 他显然也很懂大众心理, 却能妙笔深入, 在文字的清晰优雅中呈示出相当的深度。

另一层信息对读者或许也有帮助: Greene 是弦论学家, 他的书有相当比例是在介绍超弦理论, 倘有一天超弦理论被判定为不是物理理论, 则他这三本书中仍可视为物理的比例大约分别为 30%、 80%、 40%。

发布于 2017-02-06

Greene 的三本科普依次为 The Elegant UniverseThe Fabric of the CosmosThe Hidden Reality

后一条微博发布于 2017-02-07。

一家旧书店门前放着几书架 2 元一本的书, 粗粗一览, 见到一本读者给马克·吐温的书信集, 多数书信附有马克·吐温的评语, 十分有趣。 但付账时发觉兜里只剩面额 20 元的纸币了, 便问能否刷卡, 店主说不能。 于是拿出纸币说那只能找一堆零钱了 (纽约的消费税会使 2 元变为 2.18 元)。 店主问我是否住在附近, 我说不在附近, 但常逛附近的 Strand。 店主说那你先拿去吧, 下次有零钱再来付。 常在书中读到旧书店老板的人情味, 终于亲自遇到了一次——当然, 书款是绝不会忘记给他的, 岂能让别人的暖意在我这里遭遇遗忘?

这条微博转发数不到 10, 循例当删, 不过一直留着提醒自己。 昨日再次路过该店, 进去付了书款, 一件愉快的小事至此画上句号。:-)

发布于 2017-02-06

所提到的读者给马克·吐温的书信集是 Dear Mark Twain: Letters from His Readers

第二条微博发布于 2017-02-11。 另: 第二条微博发布后转发数显著增加, 原微博也就得以保存了。

20 世纪初, 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数学系学生中流行一个游戏: 由高年级学生假扮成国外访客向一年级学生做讲座, 介绍一些数学定理, 每个定理都冠上一位法国将军的名字, 并掺入一些微妙的错误, 看一年级学生能否察觉。 这个原本无足轻重的游戏在数学史上留下了一个永恒印记, 因为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一群高等师范学院毕业生沿袭游戏的做法为自己取了一个来自法国将军的笔名: 布尔巴基。

类似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那种游戏, 以及昔日玻尔研究所那些蔚为风气的趣事, 不知在如今的高校和研究所还有没有? 那些虽是游戏, 却既需要机智和幽默, 也离不开对专业的深爱, 颇能窥见整个群体的意气风发。 反过来说, 当理工科学生普遍看起来像民工时, 在很大程度上恐怕也确实反映了群体气质的没落。

发布于 2017-02-08

Ref: Mathematics: People · Problems · Results (vol. 1).

「“我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错了?”, 科学与宗教的区别可以从他们的追随者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归纳出来。」——Jerry Coyne (美国生物学家)

对宗教来说, Coyne 的问题恐怕已太深, 我们甚至能用一个更弱的问题来区别科学与宗教: 有没有将自己错了视为可能性?

发布于 2017-02-09

Ref: Faith vs. Fact.

早年读金庸小说时, 常嫌侠士迂腐, 老在关键时候婆婆妈妈放对手一马, 结果反为其害。 初读《天龙八部》至乔峰闯英雄大会那章时担心乔峰也会如此。 待读至其跃入院子邀战, 群雄无人胆敢上前, 「乔峰喝道: “你们不动手, 我先动手了!” 手掌扬处, 砰砰两声, 已有两人中了劈空拳倒地」时, 不禁心中喝彩。

那一章的标题也好: 「虽万千人吾往矣」, 可作墓志铭。

发布于 2017-02-10

曾经, 愚昧是宗教的温床; 而今, 宗教是愚昧的乐土。

发布于 2017-02-11

这些年美国的书店业以一种察觉得到的速度衰落着, 中国可谓风景独好, 我从若干书虫的微博上看到很多新开的书店, 大都美轮美奂。 其他方面的建设可受益于 “集中力量办大事” 的制度特点, 书店照说是仰赖买书之人的, 据我零星所见, 书店里似乎是就地阅读者居多, 付账的队伍很短, 真好奇那些巨大的书店如何维持。

发布于 2017-02-12

「当你爱恋时, 你想要告诉全世界。 我一直爱恋科学, 因而世上最自然的事情莫过于向人们讲述科学。」——卡尔·萨根

这是萨根去世前不久最后一次接受采访所说的话, 可谓一生之回顾。

发布于 2017-02-12

Ref: Conversations with Carl Sagan.

「宗教……的核心是某种我们称之为 “神圣” 一类的思想, 其含义是: 这是一个你不许说它任何坏话的想法或观念。 你就是不许。 为什么不许?——因为不许!」——Douglas Adams (英国作家)

有点像昔日的歌谣: 文化大革命 (嘿) 就是好! 就是好呀, 就是好, 就是好!

发布于 2017-02-14

对写作者来说, 想到一个好题材是件愉快的事。 前两天做了个梦, 梦见自己看书时接连想到几个值得一写的题材, 不禁大为畅快, 心道运气真不坏, 居然一下子想到这么多好题材。 岂料醒来后, 好题材连影子都没剩, 唯一记得的就是: “运气真不坏, 居然一下子想到这么多好题材!”

其实挺喜欢有梦——当然指醒来后仍有印象的梦, 仿佛将原本虚掷的时间变为了在平行宇宙里的遨游。 好梦固然回味无穷, 就连噩梦醒来也别有一种劫后余生般的欣慰。

发布于 2017-02-14

读了蔡智恒的新作《不換》。 此书讲述了一个有关善良和误会的故事, 不过是我素不欣赏的优柔寡断、 伤人害己的善良, 以及过分矜持、 自作自受的误会。 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书不好。 书之好坏更多的是在刻划人物的水准, 而非所刻划的人物符合特定读者的胃口。 甚至可以这么说, 所刻划的人物若能让我讨厌得吃不下饭, 那也未尝不是成功——不过此书并未到达那种境界。

发布于 2017-02-15

#百字科普# 历史上有很多人试图寻找素数公式, 我们来介绍一个小定理: 单变量整系数多项式 F(x) 除非为常数, 否则不可能是素数公式——即不可能对所有 x = n (n 为正整数) 都给出素数。 证明很简单 (m 遍历正整数): 设若不然, 则 F(1) = p 为素数 ⇒ F(1) ≡ 0 (mod p) ⇒ F(mp + 1) ≡ 0 (mod p) ⇒ F(mp + 1) = p (否则以 p 为真因数, 从而不是素数) ⇒ F(x) ≡ p (即为常数), 因为多项式 F(x) - p 有无穷多个根 (即所有 x = mp + 1 都是根) 的唯一可能性是恒等于 0, 即 F(x) 为常数 p。

这个小定理表明素数公式不可能是单变量整系数多项式, 或者说无论多复杂的单变量整系数多项式也不可能是素数公式——除了常数这一平凡而退化的情形。 像这种看起来有模有样, 却只需百来字就能证明的定理, 是数学中迷人的小趣味。

发布于 2017-02-16

Admire (羡慕): 额的妈呀
Ambition (雄心): 俺必胜
Ambulance (救护车): 俺不能死
Bible (圣经): 摆布
Chairman (主席): 欠蒙
Customs (海关): 卡死他们
Disaster (灾难): 地砸死他
Economy (经济): 依靠农民
Helicopter (直升机):海里开不得
Islam (伊斯兰): 一死烂
Landlord (地主): 懒得劳动​​​​
My God (我的上帝): 卖糕的
North Korea (朝鲜): 闹死可以呀
Pregnant (怀孕): 扑来个男的
Socialism (社会主义): 苏修历史
Teenager (青少年): 挺能搅
Temper (脾气): 太泼

发布于 2017-02-19

这是一条长微博, 标题为 “趣味注音”。

#百字科普# 一个边长为整数的正方形若能分割成有限个互不相同的边长为整数的小正方形, 则称为完美正方形 (perfect squared square), 其最低阶——即小正方形数量最少——的例子见附图。 有没有与之相似的完美立方体呢? 答案是否定的。 证明很简单: 假如有完美立方体, 其底面显然是完美正方形, 其中最小的分割正方形所对应的立方体因被更大——从而也更高——的立方体所包围, 其顶面以上空间只能用更小的立方体来分割, 那种分割的底面显然也是完美正方形, 从而可重复同一推理, 直至无穷。 这意味着分割不可能是有限的, 从而完美立方体不存在。

同理, 假如有四维的完美超立方体, 其底面显然是完美立方体, 后者不存在则前者亦不可能存在。 依此类推, 所有高维的完美超立方体都是不存在的。 这是看起来有模有样的定理只需百来字就能证明的又一个趣味例子。

发布于 2017-02-20

“看起来有模有样的定理只需百来字就能证明” 的前一个例子参阅 2017-02-16 的微博。

电脑打字时代的错别字又一例: 奉编辑命, 为拙作《我的 “微言小义”》中所有的英文标注中文, 标注到 “Jesus is love” 时, 不小心将 “耶稣是爱” 打成了 “耶稣是癌”。

“Jesus is love” 在美国堪称金句, 一些精神不太正常的宣教者更是全靠这句撑场。 我印象很深的是一次在地铁上有人大声宣教, 以相当高的频率蹦出 “Jesus is love”。 车上有位女子的婴儿在睡觉, 让宣教者小声点, 后者毫不理会, 继续大喝 “Jesus is love”。

发布于 2017-02-20

后一条微博发布于 2017-02-21。

仔细想来, 金庸的政治影射小说在可读性上实是远胜其他。 比如《1984》我觉得相当乏味, 《Animal Farm》虽算有趣, 却毕竟只是短篇, 其他可堪一比的也很少。 当然, Orwell 的厉害之处在于能超前于时局进行影射, 就凭这点, 也确实名下无虚。

发布于 2017-02-22

关于金庸政治影射的一个例子可参阅短文 墨索里尼与东方不败

有句老话叫做 “不要让人戳着脊梁骨骂你”。 其实同样糟糕甚至更糟糕的是让人戳着脊梁骨夸你, 因为在那之后很可能——或早晚, 且时机由对方拿捏——会是: “身为…… 居然还……”; 或: “还以为…… 没想到……”。 ​​​​

发布于 2017-02-23

最近杨振宁入中国籍一事遭到热议, 其实美国政府有一个网页, 每季度都列出包括退出美国籍者在内的人士名单, 杨振宁在 2015 年 10 月 27 日的名单上就已列出, 距今已近一年半。 今后的记者要多盯盯那个网页, 寻找有新闻价值的人, 别滞后那么久才突然热议, 跟 Zootopia 里那些反应超慢的树懒似的。

发布于 2017-02-23

所提到的美国政府的网页为: Quarterly Publication of Individuals, Who Have Chosen to Expatriate。

有博友问杨振宁能否与爱因斯坦等少数人相提并论, 我曾在繁星客栈中谈过相近的话题 (主要是谈 Yang-Mills 理论, 因为宇称不守恒虽也重要, 却还到不了那个量级), 大意是: Yang-Mills 理论本身的地位不亚于广义相对论, 但杨振宁对 Yang-Mills 理论的贡献有一定的歪打正着, 或许与黎曼对广义相对论、 外尔对 Abelian 规范理论的贡献更为相似, 与爱因斯坦对广义相对论的贡献是不同的。 杨振宁作为大物理学家的声望毋庸置疑, 但不将他与爱因斯坦等少数人相提并论算不上是忽略或贬低。

另外还可补充一点: 从 Yang-Mills 理论到具体的相互作用理论还差了规范群的选择、 对称性的破缺等等问题, 那是温伯格等人的工作, 本身也都是一流的。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以完善度而论相当于所有那些工作加在一起。

虽然跟爱因斯坦等少数人相提并论是高估, 但对杨振宁这个量级的人来说, 中科院院士算不上殊荣, 相反, 杨振宁成为中科院院士乃是中科院的殊荣。

发布于 2017-02-24

最近有多条新闻称特朗普重新在支持者当中搞起了具有竞选风格的演讲, 不禁让我浮想起上世纪六十年代, 毛泽东宣称大不了再上山打游击, 再搞红军的事情来…… ​​​​

发布于 2017-02-24

辈分是个有趣的东西。 李政道、 杨振宁、 吴健雄在人们的记忆中常被并举, 其实若从胡适那儿排辈分, 吴健雄跟吴大猷的老师饶毓泰平辈, 同为胡适的学生, 从而比吴大猷高一辈, 比李政道、 杨振宁高两辈。 当然, 师承和辈分都不是唯一的, 用数学语言来说, 辈分不是一个全序关系 (甚至连偏序关系也不是)。

发布于 2017-02-25

老辈的藏书家们历经乱世, 大都有过失书之痛, 因战火和政治运动导致藏书尽毁乃至屡屡尽毁者亦不在少数, 在他们的回忆录里却鲜有天塌地陷般的痛苦, 这或许是出自含蓄, 或许是时过境迁, 但也可能是因为聚书的乐趣乃是 “聚” 多过于 “书”, 失书后重 “聚” 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失书之痛最好的抚慰。

《侠客行》里石清闵柔夫妇将不识字的石破天误当成自幼聪明的儿子石中玉, 虽痛惜多年的教育付诸东流, 但闵柔想起当年的调儿教子之乐, 觉得重头再教亦非苦事, 这想法跟失书重聚的心理似有共通之处——当然, 都是万不得已下的自我安慰。

发布于 2017-02-26

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开篇作了个有趣的幻想, 想象外星智慧生物访问地球时用来评估地球人智力水准的问题是: “他们有没有发现进化论?” 不过我觉得, 不妨将问题改为: “他们有没有放弃神创论?”——进化论问世已一个多世纪, 神创论依然被大比例的地球人所信奉, 放弃后者比发现前者更能代表群体智力水准。

发布于 2017-02-27

打着信仰自由的旗号谋取特权, 举着弱势群体的牌子垄断话语, 这是现代社会——尤其是民主社会——的顽症。

比如宗教在美国有豁免地产税的特权, 相当于每年额外敛财近千亿美元。

发布于 2017-02-28

>> 上一篇 | 序言 | 下一篇 <<

站长往年同日 (4 月 3 日) 发表的作品

站长近期发表的作品

网友讨论选录

  • 网友: 龙珠雷达   (发表于 2017-04-03)

    不理解为什么昌海兄越来越乐于把时间浪费到批判宗教上。 虽然讽刺得很过瘾, 也深有同感, 但是我怀疑真正的教徒早已学会了主观无视这类批判。 相比之下, 天机当铺 是个更好的浪费时间的题材。 每次我看微言小义, 最关注的是物理学和数学的科普, 其次是物理学家的八卦历史, 批判宗教的部分则接近性行为之前的接吻过程。

  • 卢昌海   (发表于 2017-04-03)

    这种评论或疑问若出现在微博上我已懒得回了, 这里多为老读者, 就例外一下吧——其实以前大都解释过。

    首先, 我不认为谈宗教 (或曰 “批判宗教”) 是浪费时间——倘若是的话, 理查德·道金斯的半辈子都纯属浪费了。

    其次, 我早就说过, 教徒和民科不是我的读者, 我并且建议过不要把我的文字转给宗教和民科群体。 如果一定要为我的此类文字找一个可能会受影响的读者群体的话, 那应该是思维尚未定型的年轻读者。

    再者, 如果说我曾经有过以文字影响别人, 甚至贡献于社会的想法的话, 那么这种想法早已没有了。 现在我更欣赏的是冯·诺伊曼、 费曼等人持有的所谓 “社会无责任感” (参阅 2016-03-01 的微博)。 作为写作者, 我有发表见解的兴趣, 但这种兴趣的主旨在于自娱和分享, 而非教化。

    最后, 科普不是靠微博来做的, 微博只是碎片时间的废物利用, 微博上的科普比例低是很正常的。

  • 网友: 龙珠雷达   (发表于 2017-04-07)

    在我看来, 美国的基督徒数量很合适。 对于保守的原教旨主义者, 数量保持在 “不可忽略的少数”, 恰恰是美国社会得以稳定的基石。 进一步减少基督徒数量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美国没有陷入类似法国大革命或者共产主义的混乱, 保持了民主制度的有效和对民粹的抑制, 恰恰是这部分保守主义的信奉者起了作用。 同样, 没有沦落为类似穆斯林国家的政教合一, 恰恰在于这部分人数不够多, 无法根本决定司法。 美国是基督教最盛行的地方, 基督徒数量远多于欧洲本土, 恰恰也是科学最发达的地区。

    来这个博客的读者, 多数都是理性和高智商的, 所以很难理解愚昧的人的想法。 历史上, 恰恰是理性和智慧的设计, 造成的结果反而是灾难, 比如法兰西的启蒙运动和共产主义都是如此。 这说明, 我们这类人不代表大多数, 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才是避免民粹的根基。 对于无知的大多数来说, 把神当作上帝, 远比把人当作上帝更加幸运。

  • 卢昌海   (发表于 2017-04-07)

    我不这么看, 也不认为 “美国的基督徒数量很合适” 这种命题可以用几条泛泛的理由来确立或推翻, 而且我也不认为哪怕对 “无知的大多数” 来说, 在把神当作上帝之外就只剩下把人当作上帝这种可能性了。 不过这些与我谈不谈宗教无关——因为我已经说过, 我谈宗教不是为了教化。

    我赞同你的 “理性和智慧的设计, 造成的结果反而是灾难” 的看法, 也在以前的文字中表示过对此类设计的不屑。 我不认为精英群体应该决定大众命运 (参阅 从乱讲量子力学与乱讲论语说起 一文)。 我之倾向于 “社会无责任感” 也正是出于对设计的不以为然。 我只谈自己想谈的, 只表述自己的观点, 别人爱参考就参考, 不参考亦无妨, 但不要以对社会有益或有害为由来建议我是否该谈某个话题, 因为以对社会有益或有害为由建议话题本身就带有设计的意味。

  • 网友: 龙珠雷达   (发表于 2017-04-10)

    我认为对于无知的大多数来说, 如果不把神当作上帝, 几乎必然把人当作上帝。 所以古代社会, 民主制度从来没有长时间稳定存在过。 唯一的特例在古希腊, 而且时间也很短。 这并非古人的想象力不够, 而是当时的社会条件无法支持多数人的理性。 早晚落入造神运动中去。 宗教只是统治者的一种手段, 社会发展到帝国时期, 统治者必然会找到一定的技术来束缚臣民, 这个是不可避免的。 相比中国的道德束缚和印度的种姓制度, 我甚至认为宗教还稍好一点。 批判基督教时我们总是提十字军东征、 宗教裁判所, 好像欧洲中世纪的黑暗全是基督教的过错。 可是设想如果没有基督教, 十字军就不东征了吗? 归根结底这是统治者的贪婪, 没有宗教的方法统治者同样会找到别的理由。 中国人不信一神教, 不是照旧动辄 90% 人口灭绝的战争吗? 随便和你聊聊。 繁星客栈都好久没人更新了。 你要是没兴趣聊这个就不用回。 你是大忙人呢。

  • 卢昌海   (发表于 2017-04-10)

    没关系的, 只要我觉得还有值得表述的观点, 就不是浪费时间。 反过来, 一旦觉得没有值得进一步表述的东西时, 我会停止。

    在批评宗教或其他社会现象时, 举几种同样坏甚至更坏的现象来维护被批评的现象是一种很常见的手法。 别说那些其他现象是否真的同样坏甚至更坏大有可争议之处, 哪怕宗教真的比迄今为止的其他尝试都好, 也不说明对它的批评就不必要甚至不成立了, 更不说明未来不会出现更好的东西。

    在我看来, 倘若对设计不以为然, 那么试错就不失为重要途径, 就好比取代了神创论的是进化论。 在一个试错的过程中, 如果以过去已经错过很多次, 或者以如今的几种其他尝试也不见得更好为由主张没必要再试了, 甚至连指出现状之不足也视为浪费时间, 那实际上是终止试错。——当然, 我主张的试错不是大刀阔斧血流成河的变革 (后者往往出自设计——而且是大设计), 而是通过鼓励思考、 指出现状之不足使愚昧在自由竞争中被逐渐淘汰。

    小结一下: 谈论宗教的好处跟主张不该或不必批评宗教是完全不同的, 前者可算是技术性讨论, 后者带有为思维定调的意味, 是一种相当恶劣的主张。

  • 卢昌海   (发表于 2017-04-10)

    顺便转两条我新近的微博, 对我自己来说, 谈宗教并非是对社会学有什么兴趣, 而是更多地是想谈谈传教逻辑的荒谬。

    科普——按我个人的喜好——不仅要介绍科学知识, 更应该介绍科学方法, 破除思维误区, 澄清似是而非的推理。 从这个意义上讲, 谈宗教并非离科普很远, 因为宗教的繁盛离不开几种最浅白, 然而流布最广的思维误区及似是而非的推理。

    若没有科学方法, 若思维误区和似是而非的推理得不到破除和澄清, 则科学知识完全可以选择性地被迷信和宗教所利用。 事实上, 乡村里的巫婆、 历史上的传教士, 乃至某些街头的骗子往往正是比他们的受众多懂一些科学知识的人。

  • 网友: 龙珠雷达   (发表于 2017-04-18)

    感谢回复。 认同。

您可在每月前七天参与对本站所有文章的讨论
目前距本文的讨论期满尚有 5 天, 欢迎您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