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杂谈

新用户注册 | 用户登陆 | 回复 | 刷新 论坛嘉宾: 快刀浪子

大漠孤狼


发表文章数: 58
内力值: 98/98
贡献度: 254
人气: 19

闲聊杂谈 [文章类型: 原创]

叫你偷看本主公洗澡
叫你偷看本主公洗澡
叫你偷看本主公洗澡

备注:张飞偷看刘备洗澡,罚扫厕所一个月。

=====

坦白一下,继皮包之后,我又一次可耻的中招了,没有避开别人设置的陷阱。

生活中我也注意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比如,我有时会把远处走来的美女(男的也发生过,不说他)误认为自己熟悉的人,这时会发现我“看到”了她的面部表情。而等到近处确认是误认后,这才意识到原来的“看到”并非真实:因为那时那个距离其实是无法看清如此生动细微的面部表情。

记得以前,我曾与网友争论过人类的某些性格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他持有的观点是人的大部分行为先天决定;而我从神经网络角度认为遗传信息无法记录如此多的神经突触联结信息,只是大体上记录各种神经元的比例与大体走向,这怎么能说是受遗传决定的呢?

在我心目中,遗传决定至少要象食草动物的幼仔一样:野生的牛马羊幼仔生下来十几分钟就能跟上群体的迁徙。这么短的时间,保持平衡感并站起来行走,是无法用后天习得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在娘胎里就已经把这部分神经网络联结完善了。

可惜的是,我们的讨论没有继续下去,而那时我的知识也不足以理清这方面的问题。随着自己对神经网络了解深入,不时的会回到这个问题上,慢慢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待续)

发表时间: 2014-10-30, 20:08:05 个人资料

暴走迦楼罗


发表文章数: 202
内力值: 181/181
贡献度: 547
人气: 38

Re: 闲聊杂谈 [文章类型: 原创]

再偷看本主公洗澡,小心割你皮包!

发表时间: 2014-10-31, 01:11:32 个人资料

大漠孤狼


发表文章数: 58
内力值: 98/98
贡献度: 254
人气: 19

Re: 闲聊杂谈 [文章类型: 原创]

首先意识到的是我的一个观点上的错误,即所谓的遗传编码神经元突触联结信息,根本就是一个不存在的机制。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持有这样的观点,也许是当我读到“遗传编码神经元的种类以及轴突大体走向后”这些信息后,大脑在整合这些信息后自然产生的观点吧。因为我不记得我曾思考过这方面的内容,但在当时的讨论中却自然而然的说出了这个观点。

简单的说,从受精卵开始,控制基因表达的核因子,它的开关受母体激素刺激触发。随着胚囊细胞数量的增加,胚囊自身又构成一个微环境;此时每一个细胞都可看做在其余细胞构成的背景环境下发育;由于位置的不同,核因子的开关也不同,因而发生了细胞功能的分裂。随着胚胎的发育,不同微环境下的细胞发育成不同的器官,直到幼体出生。

而在细胞构成器官,器官之间协调运作上,靠的是自组织而非基因编码:比如心脏的启搏,当心脏基本发育成型后,只需微小的扰动即可刺激心脏开始脉动并很快达到稳定。对于神经网络,也与此类似。我们可以用全互联反馈反馈网络(简称H网络)来说明这点。

H网络是我下了大工夫的网络模型,并写了一系列的学习心得,当时我想借此了解记忆的奥秘。不过当时知识点太少,又更多关注网络的训练过程以及学习规则,而网络的整体特性虽然也读过一些,可因为书中没有推导过程并且涉及很少,因而当时在脑海里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图像。

假如我们把关注点转移到网络的整体特性上,那么H网络最终的稳定态是与具体的学习规则无关的。也就是说,只要这个学习规则体现了输入同性即加强联结强度,相异则减弱的总原则,那么现有的各种学习规则只影响到达稳定态的时间,而不影响稳定态的最终特性。

同时,外界输入的有无不是网络能否到达稳定态的必要条件:只要最初网络联结具有小的非零值(这也是计算机模拟时给出的初始条件),那么系统内微小扰动即可启动网络,并最终达到稳定态。

这个无外界输入的稳态H网络,会形成一系列的吸引子。此时因没有外界输入,每个神经元的地位都是等同的。此时假如有脉冲输入,那么随着脉冲强度峰值变化,会有不同的对应吸引子极值位置的输出,但此时网络联结强度的权值矩阵并不相应发生变化。

有恒定输入的H网络(无输入可看作恒输入为零的特例)情况要复杂很多,由于神经元的等价性被破坏,吸引子的位置将发生改变,并且输出间隔也将与恒输入b相关,具体关系仍不清楚。此时附加上脉冲信号,输出类似无输入H网络。

总之,对于H网络来说。外界输入有无不是网络达到稳定态的必要条件,网络本身即可由无处不在的扰动激发自组织演化成稳定态。恒常的外界输入可以影响吸引子的分布,而脉冲信号更像在给网络赋值,其强度并不改变网络吸引子分布。因而强度连续变化脉冲信号,将输出一系列尖锐的点状输出。

回到遗传上,就是并不存在一个编码神经元突触强度说法。甚至我当初读到的“遗传编码神经元的种类以及轴突大体走向”也是有问题的提法:不同的神经元在不同的微环境下发生特化,不妨算作“遗传编码”,可神经元的输送以及轴突的摆放,实在与编码无关而是微环境作用的结果。

由此看来,从受精卵分裂开始,遗传编码的工作机制就与微环境密切相关,而微环境与母体相关,母体又与外界相关。那么当我们说某个行为是由先天遗传决定,还是后天环境影响时,区别的界限又在哪里呢?假如时间点上选择幼仔离开母体为界,空间上以皮肤为界,那么幼体出生后一些很少受外界影响的继续发育,比如心脏神经控制与体温的自我调节能力等,又该看做先天遗传还是后天影响?或者说,我们的先天遗传和后天影响提法本身既是一个太粗略的分类方式,属于自然语言,已经无法有效对人体的发育各阶段进行分类?

(待续)

发表时间: 2014-11-01, 02:00:32 个人资料
您尚未登陆 | 用户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