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翻译 (李继宏)

新用户注册 | 用户登陆 | 刷新
论坛嘉宾: Omni

Omni


发表文章数: 280
内力值: 263/263
贡献度: 4868
人气: 688

论坛嘉宾学术成员

再谈翻译 (李继宏) [文章类型: 转载]

http://xys.dxiong.com/xys/netters/others/comments/fanyi.txt

《文学翻译也需与时俱进》

http://xys.dxiong.com/xys/netters/others/comments/fanyi4.txt

再谈翻译

李继宏

  记得《周易·系辞》中有一句话,叫做“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如果抛开
后面那几句诸如“圣人立象以尽意”之类的神秘主义言论,这短短的八个字,便
揭示了书面语、口语和人类意识活动之间的关系。反过来看,文字和语言都是意
识活动的产物,而人的意识活动,则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生活环境不同的人群,
他们的意识活动,乃至语言、文字是不同的;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人类的意识
活动、语言文字也会随之变化。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早些年潮汕话中有一个名词叫“灰埕”,这个词别说外
省人,到了东莞、广州一带便难以理解。所谓“埕”,本是福建和广东沿海地区
用来饲养贝壳的水田;潮汕的灰埕,则是聚落址中一块平坦的空地,铺以石灰
(后来也有铺水泥的),收成季节用来晒稻谷,到了游神的日子,则用于集体祭
祀。如今,随着人口激增,经济发展,耕地缩减,水稻的种植面积日见其小,灰
埕终于式微,这个词也越来越少被提及,恐怕过不了几十年,便要被人彻底遗忘。
但有些本来所没有的名称,却渐渐涌现出来。汽车在潮汕话中,本称“逻离”,
即英文lorry(货车)的音译,如今则被汽车、轿车、货车等新兴名次所取代了
(有趣的是,lorry这个词在英语也日渐衰微,这个涉及到lorry的词源和英国交
通工具的演变,在此不予展开)。

  上文已经间接表达了如下观点:对居住在不同区域的人群来说,生活环境差
异愈大,意识活动、语言文字的差异也就愈大,沟通起来也就愈困难。这在当前,
庶几是公认的真理。但早些人们发凡的却并非如此。比如《圣经》中有巴别塔的
故事,就以为天下人的口音、言语原先都是一样的,因为妄图造一座通天塔,被
耶和华变乱了他们的口音,使他们彼此言语不通。

  幸而耶和华果真仁慈,倘使被变乱的不是口音,而是人类意识活动的生理机
制,那么,散居世界各地的人交流起来,未免鸡同鸭讲,翻译的难度就要大得多,
甚或不可能。是的,不同语言之所以能够互通,是因为其背后有共同的基础,即
无论是高加索人种还是蒙古人种,是莫桑比克人还是加拿大人,是伦敦人还是上
海人,他们的意识活动的生理机制是一样的。由此,我们可以反推过来,如果两
个说不同语言的地区,由于彼此间交流增多,生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非物质
环境)趋于一致,那么,这两种语言互译的难度便会相应降低。

  如今谈翻译,翻译工作者或是故玄其技、或是确实水平不够,总喜欢引用严
又陵的话来证明翻译的难处:“一名之立,旬月踟蹰。”在严复的年代,正当近
代中西交流肇始,诸多外文名词,所指本是中国所无,自然会难以找到恰如其分
的译名。例如英文的telephone,今天的初中生也知道是电话,因为近乎人人家
中都有。而当时却只好译为多数人并不能理解的“德律风”。又如英文的bus,
原先中国并无此种公共交通系统,只好音译为“巴士”,现在却只在粤语地区还
通用,正确的译法早就改为“公共汽车”了。就物质生活而言,近二十余年来中
国发展迅猛,跟国外日益同化(一般城市家庭均装有抽水马桶,而不是在卧房摆
一个便壶),实物名词的翻译,难度比严复时代大为降低。

  当然,正如生活环境并非只限于物质环境,语言文字涉及到的,也并非只有
实物名词而已。笔者最近在译一本书,叫做A History of European Ideas,里
面涉及的ideas,自然都是些抽象名词,比如dualism,theocracy等观念,均为
传统中国所无。倘使我生活在清末,自不免也来发一通“旬月踟蹰”的感叹。然
而百余年来,中西之间除了物质交流,文化交流也是祚永运隆,未曾停息。社会
制度、历史文化之相互理解,已远较过去为多。清末民初,严复译Shakespeare
为“狭斯丕尔”,梁启超译为“索士比亚”,田汉则译为“莎士比亚”。目前均
从田汉译法,因为在严复看来,Shakespeare是“词人”(见《天演论·导言十
六·进微》,转引自鲁迅《花边文学·“莎士比亚”》),而当今人们大抵都知
道莎士比亚是英国最杰出的剧作家。百余年来,众多前人为引介西方思想观念,
是颇耗了些心力的。赖有他们的成绩,我翻译时多数时候无需另起炉灶,而是和
光同尘即可,自然甚感便捷。

  随着交通工具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越来越便捷,不同地区的人们相互了解越来越多,各种语言之间的相互渗透就越
来越深,翻译也就越来越好做。俗语说万事起头难,翻译尤其如此。可是一旦开
了头,有了积累,终究是越来越容易的。

  因此,窃以为,翻译工作者也好,一般读者也好,谈论翻译的时候,宜懂得
比较历史和现实,则大抵可以避免刻舟求剑之愚。

发表时间: 2006-10-30, 08:31:17 个人资料

Omni


发表文章数: 280
内力值: 263/263
贡献度: 4868
人气: 688

论坛嘉宾学术成员

谈谈同声翻译 [文章类型: 转载]

谈谈同声翻译

小李

  在不少人眼里,同声翻译几乎是一个神话。记得读到过一个女人写的文章,
她自称从事的是同声翻译这一行,经常出入高级宾馆,每天可赚一万元,因此一
年有一大半时间不干活也活得非常滋润。光听她这么吹,这一行当似乎非常令人
羡慕。可是她顺手那么写下去,却露出了破绽。她说自己站在台上为大公司老总
做翻译,众人皆欣赏她的才能,仰慕她的容貌,等等,等等。其实我们知道,同
声翻译通常只是躲在会议厅讲台旁的小房间里操作,通过耳机将自己的翻译灌入
听众的耳朵,是没有什么机会上台与老总一起演讲的,否则就是“现场翻译”,
不是同声翻译。而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你说一句/段,我说一句/段,后者
则是同步发声。虽然前者同样辛苦,有时更加辛苦,却因为众人的误解和共识,
无法像同声翻译那样漫天要价。最近某部电影里有一个场景,漂亮的女译员将某
非洲国家语言和英语同步混杂,两面夹攻,当场来上那么一段,弄得谁也听不清
楚哪是哪,而且是在紧张的外交场合,那恐怕也多半是好莱坞的炒作。

  “每天可赚一万元”?目前上海比较昂贵的同声翻译代理机构要价是每人每
天8千至1万元左右,的确高得吓人,但是这一万元进不了译员的腰包,代理机构
既要收领导费,代理费,管理费,办公费,还要缴纳营业税,扣除所得税,仔细
想想,译员每天有三分之一净收入就相当不错了。如果想撇开代理机构自己接活
干,个人开不出发票,举办会议的机构无法报账,他们大部分情况下不会来找你
接洽生意。

  “一年有一大半时间不干活”?这非常有可能,因为不可能每天都有国际会
议,何况三天的国际会议,一般只有第一天开幕式上会用到同声翻译(除非是国
际性专业组织年会),当译员的可不大半时间都得闲着?

  当同声译员很难吗?当然难,如果你英语不错,有机会参加国内举办的有同
声翻译的国际会议,不妨听听翻译水平如何。你恐怕会发现听在耳里的中文或英
文经常结结巴巴,而且10句话大约只能译出5句,很多专业术语译得面目全非,
不知所云。真有这么难吗?不,其实不难。难在要与正规大会上的发言者即兴
“同声”基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官场套话除外),而一些同声译员却偏要相信
自己有这个本领,事前不肯做好准备工作,可不就现场砸锅?

  其实越是庄严肃穆的国际会议上的发言,越好做同声翻译,因为此时发言者
的稿件早就写好,现场绝不会轻易改动一个字。想想吧,某部长要在一个有国王
出席的会议上发言,他要做的是念一句话抬一下头,以示注意台下听众,还顾得
上临时改台词吗?部长大人的讲稿事前早经数人字斟句酌,你做翻译的如果不提
前把讲稿书面译好,临时还来得及吗?部长大人的原稿字斟句酌,你的译稿脱口
而出,不怕引起国际纠纷吗?如果你早就把讲稿译好,届时部长大人在台上念讲
稿,你在台下念翻译稿,连头都不用抬,有什么难?你唯一要做的就是不紧不慢
跟上部长讲话的速度。

  这种会议开幕仪式上通常还有一个主题发言,被邀请来演讲的一定是某专业
的权威人士或知名文学家哲学家等,他们的讲稿本身就是绝妙的书面文章,事前
同样一字一句经过仔细推敲,用精彩的文字表达深奥的思想。在这样严肃的会议
上,一个演讲者连传达自己的思想都要“念”讲稿,一个译员凭什么认为自己有
那么好的本领,能够不做好准备,即兴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别人的思想,精彩地表
达别人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呢?如果真想把工作做好,一个哲学家30分钟的发言
你可能需要花一天时间才能准确地译出来,你哪还有时间闲着?

  当然,在不那么严肃的会议上,发言者可能会临时稍许脱离讲稿,那也没有
关系。同声翻译照样可以念原来的翻译稿,能够同时兼顾发言者的即兴发挥最好,
不能兼顾,至少流利地“同声”把发言者的主旨全部译了出来,总比临时手忙脚
乱结结巴巴好。反正现场懂得两种语言的听众不会再去费神带上耳机听你的翻译,
而你念出来的翻译稿非常专业流利,不懂两种语言的人根本不知道你没有完全跟
上发言者的演讲。如果受时间限制,发言者临时大段跳过原来的讲稿不念,译员
也可以同时跳过自己的译稿不读就是了。可见,要真正做好同声翻译,最重要的
是事先将发言稿译出来,接下来的工作就好办多了。至于发言后的问答,那已经
是口语形式,即兴翻译不会太难,更何况你已经熟悉了先前的发言稿,自己都基
本上可以代替发言者回答问题了。

  那么真正好的同声翻译一天收费上万元算不算贵呢?一点不贵。一天的会议
一般有12个人发言,请两个同声翻译。假设每人念一篇4000至6000个字的文章,
一个译员如果认真准备,至少也要书面译出2至3万个字,这与目前市场上代理机
构提供的书面翻译的价格差不多。何况这种收费有一大半不归译员所有。当然,
有些译员根本不会去如此认真准备,那就物非所值了。

  如果你自己是大会发言者呢?那就千万不要完全把希望寄托在“万能”的同
传译员身上,至少应该早把讲稿准备好,让主办方转交译员,并且在发言时不要
随意改变文章的内容和顺序。如果有可能的话,最好还是你自己选一种现场大多
数听众都懂的语言来演讲吧。

发表时间: 2006-11-15, 07:37:09 个人资料

Omni


发表文章数: 280
内力值: 263/263
贡献度: 4868
人气: 688

论坛嘉宾学术成员

向李继宏先生进言 [文章类型: 转载]

向李继宏先生进言

作者:老开1988

  先在新语丝拜读了李继宏先生的大文《文学翻译也需与时俱进:谈谈翻译速
度和稿酬问题》(见http://www.chinaxys.net/xys/netters/others/comments/fanyi.txt),读来还真是开眼界,原来世上还有这等牛人,以为科技一进步,什么都可以与时俱进,远迈
前贤。要照这等说来,李先生今日电脑录入文字之速度,较李太白蘸墨挥毫快上
何止十倍,较太史公刻竹为简快上何止百倍,那么,李先生定能做出比后两者高
明上十倍百倍的煌煌诗作或史著?李先生为了说明自己与时俱进的高论,先是拿
同声传译来说事,“理想的笔译,应该像口译中的同声传译一样,看到原文马上
就能转化为译文,这样一来,理论上的翻译速度就等同于译者的文字录入速度”,
接下来又以自我为例,“译者利用业余时间,先后译完《倒转地极》(电子文档
统计字数208229)、《谋杀的解析》(电子文档统计字数241013)两书,以及
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In the Company of the Courtesan两书的部
分篇章。翻译过程中测试过,翻译速度每小时峰值为1700余字,谷值为1000余
字”,原来这理想的译者不必远找,他李继宏先生便是。

  但事实又是如何呢?随后新语丝上传了小李的《也来谈谈翻译速度和质量》
(http: //www.chinaxys.net/xys/netters/others/comments/fanyi2.txt),
指出李的“与时俱进”一文,与它所着力反驳的施康强先生的《文学翻译:后傅
雷时代》,说的是两回事,施谈的是译著的“质量”,而李通篇讲的是“速度”
问题,这一点可谓切中要害。接下来,小李又指出李继宏援同声传译来说事的不
当:

  “按照李继宏的观点,‘理想的笔译,应该像口译中的同声传译一样,看到
原文马上就能转化为译文,这样一来,理论上的翻译速度就等同于译者的文字录
入速度。换言之,如果一个理想译者的文字电脑录入速度为每分钟140字,那么
他的翻译速度也应该这么快。’李的这一番话,恐怕露出了破绽,让人怀疑他是
否真枪实弹自己搞过翻译。首先,‘同声传译者看到原文马上就能转化为译文’
吗?一个哲学家在专业会议上宣读一篇高深的英语论文,同声传译能够仅凭当场
‘看’就立刻将其转化成中文吗?事实上,一个有经验的、负责任的和好(理想
的?)的同声传译译者为了准备每次专业会议翻译,必须事先拿到发言稿,且至
少准备一个星期(例如事先查找资料,拟出译稿),才能保证质量。”

  此后,小李又在新语丝上传了一篇《谈谈同声翻译》(http:
//www.chinaxys.net/xys/netters/others/comments/fanyi5.txt),进一步介
绍了一下作者所了解到的同声翻译,使我等长了不少见识,原来同声传译根本不
是像某位大牛所说的“同声传译者看到原文马上就能转化为译文”。对这一点,
大牛李继宏本应有个答复,要么,你小李说的不对,我所了解的同声传译并非如
此,它应该是如何如何,甚至干脆就宣称,咱李继宏就有这个本事,一个哲学家
在专业会议上宣读一篇高深的英语论文,咱仅凭当场“看”就能立刻将其转化成
中文;要么,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其实并不了解同声传译,拿同声传译来说事,
完全是信口开河,道一句谢谢小李先生的指正,然后再说这一点错误并不损害自
己的主要观点,因为自己讨论的主要是笔译,现在愿意就笔译问题继续说几
句……,这才是光棍的态度。

  可是,李继宏这样做了吗?没有。就好象那段关于同声传译的不当引证他从
来没写过,或者竟是出自别人的笔下,又好象小李两篇细致说明的文章从来没出
现过,他李继宏从来没见过,也从没有从中受教过。过了几天,又抛出了一篇
《再谈翻译》(http://www.chinaxys.net/xys/netters/others/comments/fanyi4.txt),
对自己的错误避而不谈,拉拉杂杂,从周易扯到潮讪话,扯到圣经,扯到“无论是高加索
人种还是蒙古人种,是莫桑比克人还是加拿大人,是伦敦人还是上海人,他们的
意识活动的生理机制是一样的”(谁反对这一点来着?),然后又将老调重谈一
遍,“随着交通工具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
繁、越来越便捷,不同地区的人们相互了解越来越多,各种语言之间的相互渗透
就越来越深,翻译也就越来越好做。俗语说万事起头难,翻译尤其如此。可是一
旦开了头,有了积累,终究是越来越容易的。”此点之荒谬,其实小李在《也来
谈谈翻译速度和质量》已经反驳过了,翻译越来越容易,也要看针对什么样的原
文来说,现在若说李继宏翻译一篇电动剃须刀的说明书,比傅雷、杨绛等前辈翻
译得快,翻译得准,那我也是相信的,但翻译巴尔扎克这类文学巨匠的名篇,在
查找某些资料和文字录入方面,固然可以比前辈快很多,但文字翻译的质量呢?
若说因工具书使用的便捷在一些具体字词的翻译上可以少出错误,这点我也相信,
但除此以外的美学特征,如在行文的恢弘气势或旖旎低回的情调上,继宏先生您
也能因科技进步而必然超越前人?

...

  也许就是为了回应这一类观感,李继宏先生又在新语丝上传了一篇《〈了不
起的盖茨比〉巫宁坤译本错误辨析》(http://www.chinaxys.net/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7/fanyi6.txt)。公允
地说,尽管在这篇文章里李继宏纠别人错而自身亦出错,但就文章本身而言,还
是相当有价值的。毕竟,为大家指出某书为劣质翻译,打破大家对某大牌出版社
的盲信,这都值得赞赏。但是,李继宏先生想以此为例,来反驳“很多流传甚广
的观念”,“比如老一辈的翻译家水平比现在从事翻译的人高,再比如译得快等
于译得差,译得慢等于译得好”,则未必有效。不会有多少人主张,所有的老一
辈翻译家比所有的现在从事翻译的人水平高,也不会有多少人主张,所有译得快
的作品等于译得差,所有译得慢的作品等于译得好,如果有人这样主张了,请李
继宏先生指出来,我们大家一起反驳它,因为它的荒谬是明显的。但如果,这并
不是反对者的观点,却故意将反对者的观点描述成全称判断,再举个案为例来加
以反驳,就没多大意思了。如果不使用全称判断,将李继宏反对的那些“流传甚
广的观念”,理解成老一辈的翻译家水平一般比现在从事翻译的人高,译得快容
易导致译得差,译得慢往往会译得好一些,那么,就基本符合事实。

...

发表时间: 2006-11-15, 07:43:46 个人资料

卢昌海


发表文章数: 768
内力值: 416/416
贡献度: 7898
人气: 1737

站长客栈长老学术成员

Re: 再谈翻译 (李继宏) [文章类型: 原创]

:: 至于发言后的问答,那已经是口语形式,即兴翻译不会太难,

这个还是很难的(当然如果不顾准确度,甚至干脆“代替发言者回答问题”就另当别论了)。平时我们跟人说话,说的时候别人听,听的时候自己不说(除非是吵架,但这时虽然两人同时说,却大都是自说自话,根本不管对方在说什么)。既要听又要同步地依据听到的内容来说颇有几分左手画方右手画圆的意味了。同声翻译要想在即兴同声中保证一定的翻译质量是很不容易的。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发表时间: 2006-11-15, 09:55:26 个人资料

like


发表文章数: 170
内力值: 276/276
贡献度: 552
人气: 32

客栈长老论坛嘉宾

Re: 再谈翻译 (李继宏) [文章类型: 原创]

很好奇是怎样的过程将不同语言的非具体词汇都对应起来的?

发表时间: 2006-11-15, 19:42:09 个人资料
您尚未登陆 | 用户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