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站长主页 -> 繁星客栈 -> 镜 厅 (人物传记论坛) -> 廖晓义:环保女士 May 19, 2024

廖晓义:环保女士

用户登陆 | 刷新

littlebird

发表文章数: 658
武功等级: 龙爪手
     (第三重)
内力值: 306/306

廖晓义:环保女士



廖晓义:环保女士

李永、马敏

  
  廖晓义就是这么看的。年轻时,她完成本科学业后发奋努力,终于考取中山大学的哲学研究生,初衷是不想让人们看轻“工农兵大学生”。廖晓义女士198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1990年后开始发表环境论文,先后发表了《中国工业化和环境代价》等论文40多万字。1993年至1995年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系国际政治专业做访问学者。1996年创办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主编了《公民环保行为规范》、《绿色社区指导手册》等书,拍摄《全球环保之旅》等电视片一百多部,策划和组织了一系列以"绿色生活"为主题的环境论坛和公民环保活动,并建立了面积为180公顷的绿色生活培训基地。2001年获得国际环保最高奖苏菲奖。2002年聘为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环境顾问。

  “地球村”实际上有两个地方,一个是位于北京朝阳区一处居民小区内的环境文化中心,一个是距离北京70公里的环境教育培训基地,在延庆县井庄镇。前者是地球村的大脑,成立于1996年;后者是一个生态建设舞台,于1999年开始租借建设。1月15日,记者在环境文化中心拜访了廖晓义。

  过了亚运村,从北四环向北大约500米,就是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所在的居民小区。地球村的办公室就是一层的一套三室一厅的商品房。尽管开门的是一位金发碧眼的姑娘,尽管这里的主任是一位海归,屋里却很难找到洋气的摆设。客厅被分割成格子间,工作人员在电脑前忙碌着,三间卧室被自然当作了三个办公室。没有经过二次装修,桌面上凌乱地摆放着书籍、报纸和文件。这里的空气,不会给任何人以局促感和压迫感。

  
  人们都想用最简洁的语言来为她下个定义,她却认为不被别人命名才好。不过,她也乐于形容自己——一个东拉西扯、上窜下跳的人。即所谓:把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结合在一起搞环保;上联系政府,下深入社区,推动中国环保进程,提高国人环保意识;有激情,也难免激烈,知天命之年仍然不时愤青一把。

  “她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环保是为了让有钱人活得更舒服呢,还是让穷人拥有基本的生存权利?答案是:环保在很大程度上跟公平有关,环保应该给予弱势人群更多关注。

  “敬畏自然”的忠实信仰者

  印度洋海啸过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之辩再次热闹起来。在北京,一位中科院院士撰文说,人类无须敬畏自然。廖晓义对此很气愤,拿出复印的文章来,给记者一句一句分析其中的问题。她说,感谢这位院士给了这样的机会,能让人们通过论战明白真理。接下来,她要写系列文章批驳这一说法。

  敬畏自然,是西方哲人的声之大者。康德就曾经说过,敬畏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戒律。廖晓义和她领导的“地球村”,正是“敬畏自然”的忠实信仰者。他们一直努力把这种信仰转变分解成为可日常接受的文化符号。然而,人类向大自然索求的太多了。廖晓义的一位画家朋友讲过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被她经常拿来反证自己的环保理念。画家写生时在深山遇到老虎,双方对视良久,老虎摇头摆尾走开了。胆大的画家没耽误了观察,最后得出两个结论:老虎很瘦,自己平时画的虎太胖了;这个老虎的肚子是圆的,一定是吃饱了所以才放过了我,如果老虎也有冰箱的话,我肯定就没命了。

  可以说,廖晓义站在了人类欲望膨胀的对立面。她所不理解的是,除了冰箱、洗衣机和彩电,人类还需要什么?如今,整个世界都在崇拜资本,人们追求的是并不安全的财富,代价却是自然毁了,心灵荒了,身体垮了。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廖晓义往往只能自言自语:“怎么了这是,世界是不是吃了摇头丸了?”

  从廖晓义站立的高度去看环保,不难理解她要把环保做成文化。她所追寻的目的,听起来更像现代堂吉·诃德的梦——给予人类终极关怀,追寻人类去向的答案。廖晓义所要斗的大风车,庞大得吓人。不过,在她看来说小则小:“人要有最基本的真实的心。作为自然之子,对自然如果有感情,在这个集体中还有一份善良和感恩,你就会对自然灾难感到不安,就会做点什么。”

  从1996年开始,每周五的18:50,廖晓义的声音就通过电波传递到千家万户:“人类只有一个可生息的村庄——地球,保护环境是每个地球村民的责任。”

  近10年过去了,保护环境的口号已经为人们熟知。然而,行动力依然疲软。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在生活方式上,崇外现象日益严重,国人的消费胃口急速膨胀。拥有一辆私家车,成为生活富足的新标志。美国生态学家布朗的计算让人不敢想象未来:假定中国每个家庭都拥有汽车,为了提供道路和停车场就要占用大约1600万公顷土地,相当于中国稻田面积的一半。另外,能源危机更难以解决。而且,私家车是个怪物,它就是个壳,把人和人之间的交流空间严重堵塞了。

  始终不忘环保文化的渗透

  着急不能解决问题。作为哲学硕士,廖晓义明白,自己倡导的环保文化被广泛深入的接受需要漫长的时间,也需要具体行动地推动。她要让人们知道,保护自然与发展之间并非不可调和,另一种生活是可能的,关键是人们是否愿意为之遏制自己的欲望。

  2004年夏天,电荒席卷全国。廖晓义在北京发起的空调26度节能倡议立即引起热烈反响。在奥组委的协调下,冬天“低一度”,夏天“高一度”的折衷办法被京城80多家高档次酒店接纳。廖晓义曾经给一家只有200间客房的宾馆算过一笔帐,“高一度低一度”以后,一天就能节约电能上千度。

  社区环保的推广是“地球村”的重头戏。每年,他们进入社区组织大量的环保宣传活动,环境教育培训基地也接受无数参观者。小到拣拾垃圾,大到环保理念,内容无所不包。廖晓义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为了节约能源,普通人有很多事情可做。当你选择了环保产品,实际上就是把你手中的钞票变成选票投给了绿色产业。”

  就在接受记者采访后不久,通过多方联系,廖晓义终于让从北京开往昆明的T61次列车成为“绿色列车”,把环保宣传尽可能地延伸触角和扩大影响力。中国奥组委承诺,2008年要办一个“绿色奥运”,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垃圾的回收利用。在这一点上,“地球村”将承担很重要的任务。为此,廖晓义已经去过许多国家考察学习。

  廖晓义也始终没忘环保文化的渗透。她所迟到的那个会议,正要商讨一部365集动画片的制作事宜,该片准备通过12生肖演绎不同角色,编织起各种故事向儿童推广环保文化。廖晓义是这部大剧的总编剧。

  在环保方面,廖晓义会被看作得寸进尺的人。如果她所推动的上述行动你都支持的话,她也许会转而推销节约简单的生活方式,比如批判人们对汽车的过分热爱。这方面的交锋颇有意味,曾经有人跟廖晓义发牢骚:“我们好不容易有了一辆汽车,你就出来说三道四。你们这些环保人士,干脆回到树林里去算了。”廖晓义很无奈地解释,“地球村”并不主张极端的简单生活方式,并不排斥文明的进步,只是希望人们能够对自然多点爱心,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考虑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廖晓义的家里没有空调,只有电扇。她的女儿回国前已经在美国呆了4年,那里的幼儿园都是恒温的。在北京的家里,她起初受不了酷热。廖晓义就开导女儿,给她讲出汗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减少肾的压力,帮助经络调和。也许是理解妈妈的一片苦心,女儿居然慢慢习惯了出汗。到后来,娘俩干脆比赛谁出汗多。

  廖晓义家里大大小小的盆子比较多,以方便洗衣、洗菜的水用来冲厕所、冲地板。为了节约用水,廖晓义甚至不主张一天洗一次澡。有一段时间,廖晓义出门自己带筷子,以便节约一次性筷子。一位韩国朋友送了她一对不锈钢的,出国时经常被安检门误认为凶器。后来换了木筷,结果常丢。廖晓义还尽量避免坐飞机,只要时间允许,两三千公里的路程也坐火车。在飞机上,每个人一趟下来得用四五个一次性杯子,廖晓义坚持只用一个。

  有些生活方式贯彻环保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廖晓义从来不吃野生动物,不用野生动物制作的用品,这很好理解。有一次,药店工作人员向她推荐含麝香的一种药,据说很有效。但是,考虑到环保,她选择了一种不含麝香作用稍差的药。外出旅游,廖晓义也从不买野生的东西。她曾经买过一个名贵树木做的果盘,后来感到后悔,就送给了别人。

  廖晓义是个永远的无车族。刚回国的那段时间,她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就得三四个小时,由于骑车技术一般,她还要和机动车做“生死搏斗”。后来,廖晓义改为乘坐公交、地铁上下班。但是,廖晓义的工作实在太多了,仅各种国际性的交流一年就得数十次,有时也需要打车。廖晓义认真地检讨说:“我们做的也不彻底。”在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的办公室里,也还装有空调,这是节能空调厂家非送不可的礼物。即便如此,工作人员也很少把它打开。

  坚持环保生活有时也很无奈。到超市买食品,廖晓义就会到处找带有绿色标志的,买电池要环保的,洗衣粉要无磷的。女儿的一个问题让她难以回答:“如果这些产品万一是假的怎么办?”廖晓义说:“实在很难判断这些产品的真伪,但是你还能让我怎么办呢?”“珍惜资源、简约其行;修心养性、高尚其志;关爱生命、强健其身;天人合一、和谐其境,这些支撑了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应当轻易放弃”,这是廖晓义四处推销并身体力行的理念。

  在生活的细节上,廖晓义处处闪现环保骑士的榜样光彩。前段时间,因为工作关系,她接触了一位富女子。这位因为经济头脑看中一项环保工程的女士浑身按捺不住浮躁的气息,只有谈到哪个工程能赚钱的时候,才会挤出一丝笑容,毫不讳言对金钱的贪婪。告别时,廖晓义出于礼貌说道:“你如果想了解非赢利民间组织,可以跟我们联系。”对方一本正经地说:“我对非赢利组织不感兴趣,我只想怎么赚钱。”停顿了几秒钟,她又加上一句:“我对做好人不感兴趣。”廖晓义用怜悯的目光直视她的眼睛,说:“是么?可怜的人。对不起。”

  对这件事,廖晓义感到很痛快,她也不忘保持风度:“形容她的表情对她来说太不好了,我想她不会忘记这句话。她的心底也许还有爱的角落。”

  把环保当成了生活

  1月5日凌晨,国内另一位著名的环保人士,年仅32岁的肖亮中在电脑前突然离去。廖晓义跟他从未谋面,但是参加了他的葬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尽管安排的时间并不多,廖晓义还是先谈起了肖亮中,她说这是自己很想倾诉的一件事情。在描述她所了解的肖亮中时,廖晓义的眼泪几度在眼眶中打转,惺惺相惜中,也有一份做为同道中人的自豪。

  肖亮中的去世,被廖晓义理解为以一种痛快的方式结束了痛苦,“他做得太辛苦了”。他的离去,对于活着的环保人士是一种激励,同时也敲响了警钟。廖晓义准备在环保圈的聚会中,提醒大家注意保重身体。作为一名理想主义者,廖晓义不知疲倦地推动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身体状况一度差到极点。2002年,她曾经感觉大脑陷于滞涩状态,中医大夫告诫她,因为超负荷运转,身体机能临近崩溃。随后,医生给她做全身针灸,她竟然已经感觉不到疼痛。此后,廖晓义几乎每个月都要接受中医保健治疗,自己还根据太极拳创造了一套舞蹈,经常在等地铁的时候练一会。而且,她已经养成每天至少睡7个小时的习惯。

  廖晓义所头疼的问题是人手不够用,好在最近在网站上挂出的招聘启事效果不错,有几个应聘者让她很满意。尽管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的运转良好,但她的工作压力并不会因此得到缓解。如何让这个民间机构尽快能够拥有造血功能,而不再依靠各种不稳定渠道的资金维持运转,就是廖晓义尝试突破的瓶颈。

  廖晓义不愿意被人们归入某一类型,最大原因在于不想摆出牺牲者的姿态。她做了自己认为重要的和最有价值的事,在追求幸福的动机上和大款追求财富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价值取向不同而已。廖晓义甚至说,谁要是抱着牺牲的姿态就不要来地球村。

  理想主义的痛苦在于事情总难完美,何况面临的是一种被外人看作斗风车般的理想。廖晓义说,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救世主,所做的工作只是想对得起自己的心灵,对得起地球母亲。目前,“地球村”的工作人员达成一致的信念是:过程是最重要的。有人把环保当职业,还有人把它当事业,廖晓义显然已经把它当成了生活。

  廖晓义自己写过十几首环保歌词。这些词句,是才思涌现,也是这位环保女士的内心告白。2000年,廖晓义和一位朋友所写的《地球日之歌》给她的环保人生做出了最好的注解:“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地球母亲把我们抚养,我们吸吮着母亲的乳汁,却常常把母亲遗忘。但我们今天已经醒悟,地球母亲不再悲伤,只要每个人从现在做起,就有拯救地球的力量……”


我们都在行走, 日出日落,看着远方的帆船,看着孩子们骑着车在田野上欢笑,回家原来是那样好!

为文理融合而努力; 为学科交叉而努力;
更为缩短心灵与心灵的距离而努力, 那怕这只是一瞬间,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发表时间:2006-07-31, 09:15:26  作者资料

龙门镇

发表文章数: 27
武功等级: 野球拳
     (第三重)
内力值: 101/101

Re: 廖晓义:环保女士



方舟子不是说这人是伪环保吗?


发表时间:2006-08-15, 04:05:42  作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