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 迎 访 问 卢 昌 海 个 人 主 页

除了自己的无知,
我什么都不懂。

-苏格拉底

 
信 息
 
 
 
All English Contents
作品列表 | 电子图书
站长简介 | 常见问题
版权说明 | 电子邮箱
 
统 计
 
 
 
自 2008-02-01 以来
本文点击数
15,200
自 2008-02-01 以来
本站点击数
32,131,825
昨日点击数 7,291
今日点击数 4,958
 
备 注
 
 
 

本文发表于《中学生天地》2007 年 1 月刊 (浙江教育报刊社出版), 并被《大学科普》2013 年第 4 期所转载。

喜欢本人文字的读者
>>> 欢迎选购本站电子书 <<<

火箭: 从摇篮到深空

- 卢昌海 -

本文是应《中学生天地》杂志的约稿, 在 “火箭: 宇航时代的开拓者” 一文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 本站版本在人名及少数术语初次出现时加注了英文。

一. 从凡尔纳 “超级大炮” 谈起

火箭理论的先驱者、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 (K. E. Tsiolkovsky 1857-1935) 有一句名言: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 但人类不会永远躺在摇篮里, 他们会不断探索新的天体和空间。 人类首先将小心翼翼地穿过大气层, 然后再去征服太阳周围的整个空间”。

迈向星空是一条漫长的征途。 迄今为止, 人类在这条征途上走过的路程几乎恰好就是 “征服太阳周围的整个空间”, 而在这征途上的第一步也正是 “穿过大气层”。

在人类发射的航天器中, 数量最多的就是那些刚刚 “穿过大气层” 的航天器——人造地球卫星。 人类迄今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有几千颗, 明年的十月四日就是第一颗卫星 (从苏联拜克努尔发射场) 发射升空五十周年的纪念日。 除人造地球卫星外, 人类还发射过许多其它航天器。 所有这些航天器, 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火箭发射升空的。

我们知道, 为了克服地球引力, 航天器必须达到很高的速度。 在二十世纪以前的各种技术中, 枪炮子弹所达到的速度是最高的, 因此在早期的科幻小说中, 人们很自然地想到用所谓 “超级大炮” 来发射载人航天器。 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 (J. G. Verne 1828-1905) 发表于一八六六年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 在这部小说中, 凡尔纳让三位宇航员挤在一枚与 “神舟号” 飞船的轨道舱差不多大的特制的 “炮弹” 中, 用一门炮管长达九百英尺 (约三百米) 的超级大炮发射到月球上去 (不过 “炮弹” 没能击中月球, 而成为了环绕月球运行的卫星)。

但是凡尔纳虽然有非凡的想象力, 却缺乏必要的物理学及生理学知识。 简单的计算表明, 他所设想的超级大炮若真的能在三百米长的炮管内把 “炮弹” 加速到能够飞向月球的速度——即所谓的第二宇宙速度 (约为 11.2 公里/秒), 则 “炮弹” 在炮管内的平均加速度必须达到 200,000 米/秒2 以上, 这相当于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两万倍以上。 另一方面, 脆弱的人体所能承受的最大加速度只有不到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十倍。 这两者的差距无疑是灾难性的。 因此凡尔纳的 “炮弹” 虽然制作精良, 乘坐起来却一点也不会舒适。 不仅不会舒适, 且有性命之虞。 事实上, 英勇的宇航员们在 “炮弹” 出膛时早就变成了肉饼, “炮弹” 最后有没有击中月球, 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再重要了。 倘若 “炮弹” 真的击中月球的话, 其着陆方式属于所谓的 “硬着陆”, 就像陨石撞击地球一样, 着陆时的速度差不多就是月球上的第二宇宙速度 (约为 2.4 公里/秒), 这样的速度相当于在地球上从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三十倍的山峰上摔到地面时的速度, 这无疑是要把肉饼进一步摔成肉酱。

因此, 对于发射航天器 (尤其是载人航天器) 来说,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航天器的加速过程必须发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 (减速过程也一样)。 但是加速过程持续的时间越长, 在加速过程中航天器所飞越的距离也就越大。 以凡尔纳的超级大炮为例, 倘若要求炮弹的加速度在人体肌体所能承受的安全范围之内 (即小于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十倍), 则 “炮弹” 的加速过程必须持续一百秒以上, 在这段时间内 “炮弹” 的飞行距离约在五百公里以上。 “炮弹” 越舒适 (即加速度越小), 这段距离就越大。 由于 “炮弹” 本身没有动力, 因此这段距离必须都在炮管内。 这就是说, 凡尔纳超级大炮的炮管起码要有 500 公里长! 显然, 建造这样规模的大炮是极其困难的, 别说凡尔纳时代的技术无法办到, 即使在今天也是申请不到经费的。 因此航天器的发射必须采用与凡尔纳大炮完全不同的技术手段。

火箭就是这样的一种技术手段。

二. 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

火箭是一种通过向后喷射物质而前进的飞行器。 从物理学上讲, 这种飞行器所利用的是反冲原理, 或者说是动量守恒定律。 十九世纪末, 齐奥尔科夫斯基对火箭的飞行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并于一九〇三年——莱特兄弟 (The Wright Brothers) 在同年发明了飞机——公开发表了我们现在称之为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的著名公式 (新近发现的一些史料表明, 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的科学家早在一八一三年就出于军事目的做过类似研究, 但他们的结果没有公开发表)。 这一公式的形式非常简单:

v = u ln(mi/mf)

这里 mi 与 mf 分别为火箭的初始质量及推进过程完成后的末态质量 (显然 mi>mf)。 从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特点, 那就是火箭所能达到的速度 v 可以高于喷射物的喷射速度 u。 这一点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它表明我们可以通过较低的喷射速度来达到航天器所需要的高速度, 这在技术上要远比直接达到高速度来得容易。 从某种意义上讲, 凡尔纳的超级大炮之所以没能成功, 正是因为它试图直接达到航天器所需要的高速度。

但是火箭虽然能够达到比喷射物喷射速度更高的速度, 为此付出的代价却也不小。 因为火箭所要达到的速度 v 越高, 其初始质量与推进过程完成后的质量之比 mi/mf 就必须越大, 从而火箭的有效载荷 (mf 的一部分) 就必须越小。 这是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的第二个重要特点。 最糟糕的是, 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是一个对数关系式, 这是增长极其缓慢的关系式, 它的出现表明燃料数量的增加 (即 mi/mf 的增加) 对速度增加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 这一点极大地限制了火箭的运载效率。

那么,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火箭的运载效率呢? 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了多级火箭的设想。 多级火箭的好处, 是在每一级的燃料用尽后可以把该级的外壳抛弃, 从而减轻下一级所负载的质量。 不过, 多级火箭虽然有较高的运载效率, 但它在技术上的复杂性也较高。 因此在实际使用时, 人们往往在运载效率与技术复杂性之间作折中, 三级火箭就是一种常见的折中结果。 即便使用多级火箭, 为了将几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通常也需要发射质量为几百吨的火箭 (比如发射 “神舟号” 飞船的长征二号 F 型火箭的发射质量约为四百八十吨, 近地轨道的有效载荷则为八吨左右)。 这种巨大的消耗, 使得航天发射的费用极其高昂。 如果你想到近地轨道上的国际空间站去遨游一下的话, 大约要准备两千万美元的费用。

三. 接近光速

本文已收录于电子书《星际旅行漫谈》
以上预览约为本文内容之 50%
欲读剩余部分
>>>>>> 请购买该书 <<<<<<

相关链接

站长往年同日 (2 月 10 日) 发表的作品

站长近期发表的作品